闻道东篱菊已黄,无因移向酒樽旁。
西风忽起野烟暮,落叶乱飞山树苍。
雁带寒声归渚急,江涵秋水与天长。
浮云遮尽登高眼,不许愁人望故乡。
【解析】
此诗是写重阳节的景色。首联点题,写九日登鸡鸣山所见之菊;颔联写风起云散时所见之景;颈联写雁南飞,写江水、秋色;末联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诗人通过观察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全诗意境清旷,语言简炼,富有韵味。
【答案】
译文:
听说菊花在东篱边已经黄落了,可惜它不能移向酒樽旁。
西风吹起了野烟暮霭,落叶纷飞着山树苍茫。
雁群带着寒声急速归来,江水与天空相接无际无边。
白云遮住了视线,不许人愁人望故乡。
赏析:
这是一首重阳节作的诗。首联写重阳登高所见之菊。“闻道”二字为领起全篇。菊花盛开之时正是九月九日,所以诗人一听到这消息,便知道今年的重阳节又到来了。他早就盼望能登上鸡鸣山,观赏那金灿灿的菊花。可是今年偏偏没有机会。“无因移向酒樽旁”,只好让这美好的景致留在自己的心头。第二句中一个“闻”字,既点出时令,又透露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颔联写风起云散时的景色变化。秋风萧瑟,吹得天昏地暗,一阵狂风雨过之后,眼前出现了一派迷蒙的景色:野烟四起,落叶满山。“乱”字写出了风急叶飞的动荡感,也烘托出一片凄冷的气氛。第三联写大雁南飞时的景象和江水、秋天的气息。“雁带寒声归渚急”中的“雁带”即雁行,“渚”指沙洲。大雁排成一行向南飞翔,它们嘴里发出阵阵哀鸣,好像还夹杂着一些秋意。诗人把大雁南飞的场面写得非常逼真,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凄凉感受。尾联写诗人登高时所见到的秋江景色。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只见江水波平如镜,与天空连在一起。而远处的天空和江水之间,又仿佛是一幅淡淡的轻纱,将诗人的视线遮得很严很严。诗人想越过这片轻纱去望一望故乡,但轻纱挡住了他的视线。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也是全诗的警语。诗人面对眼前的美景,却无心欣赏。他想到的是家乡,想到的是亲人,想到的是那离他很远的故乡。他不禁悲从中来,觉得眼前一片模糊,什么都看不清了。诗人以景抒情,情景交融,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