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策向平埔,已过茄藤港。
瞥见小琉球,瀛海遥相望。
番社辟南隅,放䌇乃保障。
编竹起连廒,仓庚数千量。
边海土虽瘠,近山地仍旷。
佥称归化后,我皇恩浩荡。
番赋既全蠲,番丁不加饷。
更以所蠲租,一半给番养。
老者亦已耋,少者日以壮。
共依覆帱中,尊亲永无忘。
我职司拊循,咨诹颇谐畅。
暇日仍来此,勿使耕耘妨。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语言与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要点是“赏析”,再通读全诗,把握诗歌的基本意思;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从表现手法、抒情方式、思想情感等角度分析即可。

“振策向平埔,已过茄藤港。”意思是挥动着马鞭,驱马向前,经过茄藤港。“蕃社辟南隅”,蕃社,番族之社。南隅,南方之地。“编竹起连廒”,篁(huáng)竹编成的连房。这里指用竹筒做成的粮仓。“仓庚数千量”,公鸡鸣叫的声音。“仓庚”为古时对鸡的雅称。“仓庚数千量”即形容仓库中储存的粮食数量很大。“边海土虽瘠”,边远海疆的土地虽然贫瘠。“近山地仍旷”,“仍”仍然,还。“佥称归化后,我皇恩浩荡”,大家说自从归顺朝廷后,皇上的恩德广大无边。“番赋既全蠲”,“番”指台湾少数民族。“番赋”,是指台湾少数民族所交的赋税。“全蠲”,全部免除。“番丁不加饷”,“加”这里是增加的意思。“丁”指人。“番丁”,指的是台湾少数民族的人民。“更以所蠲租,一半给番养”,又把免收的租税的一半用来赡养台湾少数民族的人民。这是朝廷对他们的一种优待。“老者亦已耋,少者日以壮。”这里的“老者”和“少者”都是指台湾少数民族的人。“老者亦已耋,少者日以壮”。说明他们生活安定,人口增长,逐渐强大起来。“共依覆帱中,尊亲永无忘。”在皇帝的保护下,他们都安居乐业,永远不忘祖宗的恩德。“我职司拊循”,我的职务就是抚恤和引导他们。“咨诹颇谐畅”,咨询询问,非常顺利。“暇日仍来此,勿使耕耘妨。”“暇日”闲暇的日子。“来此”,到这里来。“勿使耕耘妨”不要耽误耕种。“耕”指农事活动。这两句的意思是:闲暇的时候还要到这儿来,不要让农事活动受到影响。“番社辟南隅,放䌇乃保障”。“辟”指开拓、开辟。“䌇”指设置、建立。“放䌇”,在这里设立。“乃保障”才得到保护。

【答案】

这首诗作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当时明政府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统治,派遣郑和船队第七次出使西洋,到达南洋群岛、印度洋及红海一带。同时派遣官员到台湾,招抚台湾少数民族,并派官兵驻守澎湖、台湾岛,巩固了海上边防。这首诗描写的就是明成祖派遣郑和船队第七次出使西洋时的场面。

第一段写郑和出使的场面。“振策向平埔,已过茄藤港。”挥动着马鞭,驱马向前,经过茄藤港。“蕃社辟南隅,放䌇乃保障。”“蕃社”,“蕃”指台湾少数民族。“南隅”指南方地区。“放䌇”指设立、建立。“乃保障”才能得到保障。

第二段写郑和船队的船只停泊下来。“编竹起连廒,仓庚数千量。”“仓庚”为古时对鸡的雅称。“仓庚数千量”即形容仓库中储存的粮食数量很大。“边海土虽瘠,近山地仍旷。”“近”指靠近。“山”指台湾岛。“地虽瘠”土地贫瘠。“仍旷”仍然辽阔。“佥称归化后,我皇恩浩荡。”“佥”同“皆”。

第三段写郑和船队对台湾少数民族进行安抚。“番赋既全蠲。”“番”指台湾少数民族。“赋”指税收。“既全蠲”全部免除。“番丁不加饷”,“丁”指人。“番丁”指的是台湾少数民族的人民。“更以所蠲租,一半给番养。”“更”同“另”。

第四段写郑和船队对台湾少数民族进行安抚的具体做法。“老者亦已耋,少者日以壮。”“老者”指的是年老体弱的人。“少者”指的是年轻人。“亦已耋”已经老了。“日以壮”一天天健壮起来。

第五段写郑和船队对台湾少数民族进行安抚的结果。“共依覆帱中,尊亲永无忘。”他们依靠皇帝的保护,永远不忘祖宗的恩德。“我职司拊循,咨诹颇谐畅。”“我”指郑和船队。“拊循”抚恤、引导。“咨诹”,咨询、商讨。“颇谐畅”非常顺利。

第六段写郑和船队在台湾的停留时间不长,但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暇日仍来此。”“暇日”闲暇的日子。“仍”通“令”,命令、允许。

最后一段写郑和船队对台湾少数民族进行安抚的目的。“勿使耕耘妨。”“耕”指农事活动。“勿使”指不要让……受到干扰。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首联写郑和船队出使台湾的场面;颔联点出台湾少数民族归附明朝的原因;颈联进一步写郑和船队安抚台湾少数民族的措施;尾联总结郑和船队在台湾的停留时间不长,但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