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羡儒冠。花满阑干。扫眉才子是鸣鸾。得近班家明月句,愿作齐纨。
痛饮不须酸。帘外轻寒。海棠枝上露团团。惊醒今宵香梦影,刻向琅玕。

【注释】

纤月:纤弱的月亮,代指月亮。

鸣鸾:古代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叫鸾,鸾鸟叫声清脆悦耳,故称“鸣鸾”。这里指有文采的人。班家:东汉班固,字孟坚,为《汉书》的作者,后人以“班”字指称文人学者。明月句:李白自比为班固的知己,所以自称为“得近班家明月句”。

齐纨:指洁白无瑕的丝绸,这里指高洁的品质。

琅玕:一种美玉名,这里用作比喻。

【赏析】

这首词是诗人借咏月抒怀,抒发了诗人对才华横溢之士的高度赞赏之情。

上片开头三句写诗人不羡慕读书人的儒冠和功名利禄。“何必羡儒冠?花满阑干”,说“我”为什么不羡慕读书人呢?因为我有满园的鲜花可赏,有美丽的春色可以欣赏,用不着羡慕那些头戴儒冠、身居官位的人。这两句既表现出诗人超然物外的襟怀,又暗含诗人对官场的不满。“扫眉才子是鸣鸾”,说那些才华出众、风度翩翩的男子们,都是天上的“鸾鸟”,他们的出现如同鸾凤般悦耳动听。“得近班家明月句”,说自己愿意接近这样的贤才,与他们一起欣赏明月。“愿作齐纨”,说自己渴望像这些贤才一样拥有高尚纯洁的品质。

下片开头两句写酒醉之后,在帘外轻寒中,看到海棠树上露水晶莹,如珠如玉。这是对眼前景色的赞美,也是对人生美好的感叹。“惊醒今宵香梦影,刻向琅玕”,说在醉酒之时,忽然闻到一股清香,原来是海棠树上的露水,它唤醒了诗人的梦境。醒来后,诗人把梦中的美好景致刻记在心。“刻向琅玕”,是说诗人将这美好的景致刻在心中的“琅玕”上,即刻在心头。

全词意境优美,语言清丽,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赞赏和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