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越声情,都不觉、风销雨歇。瞻遗像、清高顾视,文谟武烈。直指雕戈初出日,明光铁甲中宵月。只黄龙、未饮玉先沈,昆吾切。
身可洒,边荒雪。心上事,匈奴灭。问中朝忆否,金瓯完缺。北寺来欤一块肉,东窗碧了三年血。叹古来、志士几成功,多闻阙。

【注释】

  1. 满江红·奉题岳忠武王画象:这是一首咏史诗。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因被奸臣秦桧等陷害,终至被害,其事迹为后世传颂。“忠武”是岳飞的谥号。此词用激越声情咏史,抒发作者对岳飞忠烈精神的崇敬之情。
  2. 都不觉、风销雨歇:意指经过风雨洗礼之后,一切仿佛都已平息。
  3. 瞻遗像、清高顾视,文谟武烈:意指观看岳飞的画像后,对其高尚的品德和杰出的战功感到敬仰。
  4. 直指雕戈初出日:意指岳飞手持雕翎铁甲,英勇无畏地杀敌。
  5. 明光铁甲中宵月:意指在夜幕下,岳飞身着明光铁甲,英姿勃发。
  6. 只黄龙、未饮玉先沈:意指岳飞虽然未饮到胜利的美酒,但已经为国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7. 身可洒,边荒雪:意指为了国家的利益,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8. 心上事,匈奴灭:意指内心充满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敌人的仇恨。
  9. 问中朝忆否,金瓯完缺:意指向朝廷询问,是否还记得国家曾经有过的辉煌与辉煌后的残破之痛。
  10. 北寺来欤一块肉,东窗碧了三年血:意指北方的寺庙中供奉着岳飞的牌位,而东窗下的血迹却染红了三年的时光。
  11. 古来、志士几成功,多闻阙:意指自古以来有志之士成功的少,听闻失败的消息也很多。
    【赏析】
    《满江红·读史》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咏史词。全词通过对岳飞的赞颂,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作品语言激昂慷慨,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首句“满江红·奉题岳忠武王画象,用激越声情,都不觉风销雨歇”起笔即写观画感怀,以激越之声抒胸中块垒,使读者产生共鸣。“瞻遗像、清高顾视,文谟武烈”三句描绘岳王遗像,表现了作者对其高尚品德的崇敬之情。“直指雕戈初出日,明光铁甲中宵月”两句进一步赞美了岳王的英雄形象,展现了他英勇无畏、冲锋陷阵的气概。“只黄龙、未饮玉先沈”则揭示了岳飞壮志未酬的悲剧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身可洒,边荒雪;心上事,匈奴灭”二句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关切和对敌人侵略的愤懑之情。“问中朝忆否,金瓯完缺”则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北寺来欤一块肉,东窗碧了三年血”二句通过描绘北方寺庙中的岳飞牌位和东窗下的血迹,表达了作者对民族英雄岳飞的哀悼和对国家不幸遭遇的感慨。
    “多闻阙”一句收束全词,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真相的探求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这首词以其激昂慷慨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民族英雄岳飞的崇敬之情。
    整首词通过描绘岳飞的形象和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作品语言激昂慷慨,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历史英雄的崇拜和对民族英雄岳飞的敬仰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