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生无以答。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史教诲,师箴,瞍赋,朦诵,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盲者说

有一个人无法回答。他间或来到我家,我听到这话感到很奇怪,就说:“古代的盲人和瞽者受教于人,盲人学习《诗》和《易》,瞽者学习箴戒,瞍人学习赋颂,朦昧的人学习诵读,像晋朝的师旷、郑国的师慧一样。这盲人是不同于这些人的吗?”记下他的话说,希望看到它的人能感到惭愧。

注释:

①瞽(gǔ) :古时指视力不好的人。

②史(shǐ):掌管文献典籍的人。

③师:教导。

④瞽者:盲人。

⑤箴(zhēn):告诫。

⑥瞍(sǒu):眼睛瞎了的人。

⑦诵:读。

译文:

有一个人不能回答,来我家拜访我,听我说话很惊讶,就问:“古时候盲人、瞽者接受教育,盲人学习《诗》、《易》,瞽者学习箴戒,瞍人学习赋颂,那些朦朦胧胧的人学习诵读,像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慧一样。这个盲人是不是和他们不一样呢?”我记下了他的话,希望看到他的人能感到惭愧。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盲人写的,表达了苏轼对盲人的尊重和理解。在封建社会里,盲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而盲人却能够“闻道”,并且能够“为记其语”。苏轼认为盲人也是可以“闻道”的,并且他们的学习方式也和常人不同,他们可以通过背诵的方式接受知识,这是值得尊重和学习的。苏轼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博大的胸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