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正月,渡江 访足下,留信宿,而足下出所为古文十余篇见示,皆有奇气。足下固不自信,而谬以仆之文有合于古人矩镬,因从问其波澜意度所以然者。仆回秦淮,将欲检箧中文字,悉致之足下,冀有以教我。会足下北游燕蓟之间,而仆亦东走吴越,遂不果。今年冬,有金陵门人欲锓仆古文于板。仆古文多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语获罪,而门人遂以彼所藏抄本百篇雕刻行世。俟其刊成,当于邮传中致一本于足下。其文皆无绝殊,而波澜意度所以然者,仆亦未能以告人也。惟足下细加择别,摘其瑕疵,使得改定,且作一序以冠其首简,幸甚!,幸甚!

当今文章一事,贱如粪壤,而仆无他嗜好,独好此不厌。生平尤留心先朝文献,二十年来,蒐求遗编,讨论掌故,胸中觉有百卷书,怪怪奇奇,滔滔汩汩,欲触喉而出。而仆以为此古今大事,不敢聊且为之,欲将入名山中,洗涤心神,餐吸沆瀣,息虑屏气,久之,乃敢发凡起例,次第命笔。而不幸死丧相继,家累日增,奔走四方,以求衣食,其为困踬颠倒,良可悼叹。同县方苞以为“文章者穷人之具,而文章之奇者,其穷亦奇,如戴于是也。”仆文章不敢当方君之所谓奇,而欲著书而不得,此其所以为穷之奇也。

与刘大山书
译文:
去年春天正月,我渡过长江,拜访了足下,留宿一夜,而足下写了十几篇古文给我看,都很有气势。足下本来就不相信自己,却错误地认为我的文风和古人的一样,于是我就问他文章的波澜意度是什么造成的。我回到秦淮,准备检看我的文章,全部给足下看,希望有东西能教我。正好足下北上到燕蓟之间,我也东奔到吴越,就没有实现。今年冬天,金陵的门人想要刻印我的古文在木板上。我的古文多是愤世嫉俗的作品,不敢示于世人,害怕因言语获罪,门人就从他们所藏的抄本中雕刻行世。等他们的刊成后,我会通过邮递给他们一本。这些文章都没有特别的不同之处,而波澜意度的原因,我也没有告诉别人。只有请足下仔细选择辨别,摘出其中的缺点,让我改正,并且写一序来冠于首简,这就好了!太好了!
现在的文章一事,低贱如粪壤,而我没有什么别的嗜好,只是特别喜欢这种不厌其烦的研究。生平尤其留心先朝文献,二十年来,搜求遗编,讨论掌故,胸中觉得有百卷书,奇奇怪怪,滔滔汩汩,想触喉而出。然而我认为这是古今大事,不敢随便做,想进入名山中,洗涤自己的心神,吸食沆瀣,息虑屏气,过了一段时间,才敢发凡起例,次第命笔。但是不幸死亡和丧事相继发生,家累日增,奔走四方,以求衣食,其为困苦颠倒,令人痛心。同县方苞认为“文章是穷人的用具,而文章的奇者,其穷也亦奇,如戴望之。”我的文章不敢当方君所说的奇,而欲著书而不得,这就是所谓的穷之奇啊!
赏析:
这是一封书信。信中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情以及面对困境时的感慨和无奈。
诗的开头两句“去年春正月,渡江访足下”,交代了写信的时间和地点。作者去拜访的是刘大山,这是一个重要的人物。
第三句“留信宿”,表示作者在刘大山那里住了一晚。这里体现了两人间的亲密关系。
接着第四句“而足下出所为古文十余篇见示”,说明刘大山给了作者一些古文作品。这里的“所为”可能是指他所做的文章或者研究。
第五句“皆有奇气”,是对刘大山的作品的评价,表示他的古文作品都有独特的气质。
第六句“固不自信”,表明刘大山对自己作品的自信程度不够。
第七句“而谬以仆之文有合于古人矩镬”中的“矩镬”指的是古代的一种规矩和准则,这里可能是指刘大山错误地认为作者的文风与古人相似。这句话反映了刘大山对自己的作品缺乏自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刘大山作品的认可和赞赏。
第八句“因从问其波澜意度所以然者”,表示作者向刘大山请教他作品的波澜意度和原因。这里的“波澜意度”可能是指作品中的节奏、情感和风格等元素。
第九句“仆回秦淮,将欲检箧中文字”,表示作者回到南京后,打算整理自己的文章。这句诗暗示了作者对写作的重视以及对未来创作的期待。
第十句“悉致之足下”,意味着作者会把整理好的文章送给刘大山。这里体现了作者对刘大山作品的认可和尊重。
第十一句“冀有以教我”,表示作者希望能从刘大山那里学到一些东西。这句诗显示了作者的谦虚和渴望学习的态度。
最后两行“会足下北游燕蓟之间,而仆亦东走吴越”,表示作者和刘大山分别在不同的地方活动。这句诗描绘了两人之间的分离和距离感。
第十二行“遂不果”,表示作者未能完成这个愿望。这里体现了作者对计划的失望和无奈。
第十三行“今年冬”,表示时间已经来到了冬天。
第十四行“有金陵门人欲锓仆古文于板”,说明有人打算将作者的古文刻印成书籍。这里的“锓”是刻的意思,表示将文字刻在木板上。这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作品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和传播。
第十五行“仆古文多愤世嫉俗之作”中的“愤世嫉俗”指的是作者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评。这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作品的主题和风格。
第十六行“不敢示世人”,表示作者不愿意将文章公之于众。这里的“示”是展示的意思,表示不想让他人看到。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作品的保护和保密意识。
第十七行“恐以言语获罪”,表示作者担心因为言论而受到惩罚。这里的“获罪”指的是被指责或处罚。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在表达观点时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
第十八行“而门人遂以彼所藏抄本百篇雕刻行世”表示有人将刘大山的作品刻印成书籍并流传于世。这里的“雕刻”指的是将文字刻在木板上。这句话表明了刘大山的作品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第十九行“俟其刊成,当于邮传中致一本于足下”,表示作者计划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将刘大山的作品寄送给刘大山。这里的“邮传”指的是邮政传递系统。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刘大山作品的重视和期待。
第二十行“其文皆无绝殊”,表示刘大山的作品没有特别不同之处。这里可能是在强调刘大山作品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第二十二行“而波澜意度所以然者”,表示作者是如何理解和把握刘大山作品的波澜意度的。这里的“波澜”指的是文中的情感波动和节奏变化。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刘大山作品的理解深度和感悟能力。
第二十三行至第二十六行(共八句),描述了作者在与刘大山交流的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和思考。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情、对朋友的感激之情以及对人生经历的感慨。
尾声:“惟足下细加择别,摘其瑕疵,使得改定,且作一序以冠其首简,幸甚!”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请求好友认真挑选和改进自己作品的愿望,并希望得到好友的帮助和支持。同时,这也展示了作者对友情和信任的重视。
这首诗是一封充满热情和期待的信,通过描述与刘大山的交往过程和对话内容,展现了他们对文学创作和友谊的深厚情感。这首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