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四营之既溃也,杨名高、王之纲复追破之,死逃略尽,而败将有愿降者,率兵受招抚于邵武。行至朱口,一卒独不肯前,伸项谓其伍曰:“杀我!杀我!”其伍怪之,且问故,曰:“吾熟思之累日夜矣,终不能俯仰事降将,宁死汝手。”其伍难之。乃奋袂裂眦,抽刃相拟曰:“不杀我者,今当杀汝!”其伍乃挥涕斩之,埋其骨而去。揭重熙、傅鼎铨先后被获,不屈死。张自盛、曹大镐等后就缚于泸溪山中。

赞曰:自古守节之士不肯以姓字落人间者,始于明永乐之世。当是时,一夫守义而祸及九族,故多匿迹而死,以全其宗党。迨崇祯甲申而后,其令未有如是之酷也,而以余所闻,或死或惜也夫!如画网巾先生事甚奇。闻当时军中有马耀图者,见而识之曰:“是为冯生舜也。”至其他生平则又不能言焉。余疑其出于附会,故不著于篇。

诗句

1. 画网巾先生传

2. 当四营之既溃也,杨名高、王之纲复追破之,死逃略尽

3. 而败将有愿降者,率兵受招抚于邵武。行至朱口

4. 一卒独不肯前,伸项谓其伍曰:“杀我!杀我!”

5. 其伍难之。乃奋袂裂眦,抽刃相拟曰:“不杀我者,今当杀汝!”

6. 其伍乃挥涕斩之,埋其骨而去

7. 揭重熙、傅鼎铨先后被获,不屈死

8. 张自盛、曹大镐等后就缚于泸溪山中

译文

1. 关于“画网巾先生”的传记

2. 当时四营的军队已经崩溃,杨名高和王之纲再次追击并击破了他们,几乎全部被俘,但是还有一些战败的士兵愿意投降。他们带着军队到邵武接受招安。当他们走到朱口时,有一个士兵不愿意前进,他伸长脖子对战友说:“杀了我!杀了我!”他的战友感到奇怪,并且询问原因。他说:“我已经深思熟虑了好几天了,最终还是不能屈服于投降的将领,宁愿死在你们手上。”他的战友们觉得很难为他做决定。于是他振臂而起,瞪大眼睛,拔出刀准备与他们对峙:“不杀我的,现在我要杀了你们!”他的战友们于是挥泪斩了他,然后掩埋了他的尸骨离开了。

3. 揭重熙和傅鼎铨先后被俘并处死,不屈而死

4. 张自盛和曹大镐等人后来被俘,并在泸溪山中的绑缚处被处死

赏析

1. 守节之士的故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尤其是在明朝永乐朝,一位普通士兵因为坚守原则而连带家族都遭受灭顶之灾,因此选择自杀来保全家族的名声。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视为英勇,但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忠诚的极端重视和牺牲。

2. 《画网巾先生传》中描述的这位冯生舜,虽然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但最终却因为坚持原则而牺牲。这个故事展示了忠诚与牺牲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于忠义的极度推崇。

3. 在崇祯甲申年之后,这种以生命捍卫忠诚的行为变得更加罕见,可能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在史书和文学作品中歌颂这些英雄事迹,以此来激励人们坚守正义和忠诚。

4. 通过这段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勇敢的士兵的形象,更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让我们思考在当今社会,忠诚与牺牲的价值是否依然被我们所尊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