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声弇弇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鷇,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呼!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诗句:
鸟说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
桂之上,日有声弇弇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
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
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
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
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
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鷇,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呼!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译文:
鸟儿们栖息在书房旁边一棵桂花树上。那桂花树上,每天早晨都有一种声音很轻的叫声,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树上有一雄一雌两只鸟正在筑巢。离地面大概五六尺高,人的手臂能够碰到它们。鸟巢像盏一样大,非常坚固。是用细草缠绕而成的。雌鸟和雄鸟各一只,但个头太小,只能勉强放进一两个拇指那么大的空间。它们的羽毛干净明亮,颜色洁白,看起来很可爱,我不知道它们是哪种鸟。雏鸟快要出生了,雌鸟在上面遮蔽着翅膀,雄鸟去采食食物。每次吃到食物后,都会休息在屋顶上,不肯下来。主人用手轻轻摇动鸟巢,它就会俯视并发出叫声,小幅度摇动会叫得更轻,大幅度摇动就会叫得更响,当主人的手离开时,它就不再叫了。有一天,我从外面进来,看见鸟巢已经掉在地上了,寻找那只雌雄两鸟和雏鸟,但没有找到。问了之后,才知道是某家仆人把它拿走了。
唉! 这种鸟儿羽毛干净、声音好听,为什么不到深山里去安家、不去茂密的树林中栖息呢? 反而要把自己的家托付给那些不值得信任的人。那些世人以为的道路真是太宽了。
注释:
- “余读书之室”:指的是诗人自己的书房。
- “桂之上”:指书房旁边的桂花树。
- “有声弇弇者”:声音细小轻柔。
- “即而视之”:走近仔细看。
- “巢大如盏”:鸟巢非常大,像一个小碗。
- “小不能盈掬”:幼鸟太小,只能容下一个手指那么小的空间。
- “色明洁”:羽毛的颜色很明亮,很洁白。
- “娟皎可爱”:形容鸟的美丽让人喜爱。
- “见辱于人奴以死”:被仆人侮辱至死。
- “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为什么不到深山中去找个地方安家,不去茂密的树林中栖息呢?
- “以世路为甚宽也哉”:认为世间的道路太宽了。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只生活在书房附近的鸟类的生活情景。诗人通过仔细观察,描绘了小鸟的居住环境、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之间的互动,表达了对鸟类的同情和对人类社会的批评。诗中通过对比小鸟的美好生活环境与人类的残酷对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同时,通过对小鸟生活的描绘,诗人也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束缚人性的批判。整体而言,这首诗既富有诗意,又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