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土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
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越,永历之帝西粤、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崖州?而其事惭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与余生书
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
译文:
我的生命在你的脚下。前几天有个叫犁支的和尚跟我说,他在永历年间做宦官的时候,给我讲述了一些关于滇、黔两地的事情。我听了之后,就把这件事记录下来了。后来我到他那里去,但他已经离开了,我就叫他给我写信告诉我他的讲述的内容。去年冬天我才读到这些,稍微了解了一些大意。而我家乡的一位学者有一本《滇黔纪闻》的书,我在六七年前曾经看到过这本书。现在我买到了这本书,拿犁支的话去对照这本书,以证明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注释:
- 余生:这里指作者本人。
- 前日:(前几天)。
- 浮屠:佛教。犁支:僧侣。
- 永历: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明朝亡后,朱由榔在广西建立南明政权,史称“永历”。
- 宦者:宦官。
- 滇黔间:云南、贵州一带。
- 载笔:写作。
- 足下: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你。
- 区区:形容地方狭小。海岛:指海南岛。弹丸黑子:形容地方小得像弹丸一样黑。
- 宋之亡也:宋朝灭亡。
- 区区:谦辞,表示自己的地方小或者力量小。
- 区区海岛:比喻自己的地位或者力量小。
- 弹丸黑子:形容地方小得像弹丸一样黑。
- 不逾时而又已灭亡:没有超过一年的时间就灭亡。
- 史犹得以备书其事:史书还能把这些事情写下来。
- 今以弘光之帝南京:现在以弘光帝在南京即位,也就是南明的弘光帝。
- 隆武之帝闽越:现在的隆武帝在福建。
- 永历之帝西粤、帝滇黔:现在的永历帝在广东的西粤(即广东一带)和云南、贵州等地称帝。
- 揆以《春秋》之义:用《春秋》的法则来衡量。
- 岂遽不如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崖州?:难道就比不上刘备在四川称王,岳飞在海南被俘么?
- 近日方宽文字之禁:最近朝廷放宽了文字的禁忌。
- 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但天下人有很多避讳的事情。
- 菰芦泽之间:在芦苇丛中的水边。
- 廑廑志其梗概:只记下了大概的情况。
- 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老年的将军、退职的官员、旧家的大臣、流亡的百姓等。
- 相继澌尽:一个接一个地都死了。
- 凋残零落:凋零破败。
- 文献无征:文献资料也没有留下来。
- 凋残零落:凋零破败。
- 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使得当时的胜利失败的原因和那些忠诚的人效死、乱贼误国、流离失所的人们的心情状态都没有办法展示给后世。
赏析: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作者记述了自己与一位名叫犁支的僧人的交往,记录了他讲述的历史故事,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
文章开头,作者先介绍了与犁支交往的背景和经过,然后详细描述了犁支讲述的历史故事以及他的个人经历。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作者的叙述来表达的,具有很强的叙事性。
在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区区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用“弹丸黑子”来形容小地方,形象生动;“区区之地,不渝时而又已灭”,“区区之地”和“不渝时”这两个词语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叹;“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这句话,用排比的句式描绘出了一幅幅悲惨的画面。
文章还运用了对话的形式,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例如,“余闻之,载笔往问焉。”这句话就是作者向犁支提问的对话形式,生动有趣。
这篇文章通过作者的叙述,展现了历史变迁的残酷无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