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无鳞者,其腥加倍,须加意烹饪;以姜、桂胜之。作《水族无鳞单》
【汤鳗】
鳗鱼最忌出骨。因此物性本腥重,不可过于摆布,失其天真,犹鲥鱼之不可去鳞也。清煨者,以河鳗一条,洗去滑涎,斩寸为段,入磁罐中,用酒水煨烂,下秋油起锅,加冬腌新芥菜作汤,重用葱、姜之类,以杀其腥。常熟顾比部家,用纤粉、山药干煨,亦妙。或加作料直置盘中蒸之,不用水。家致华分司蒸鳗最佳。秋油、酒四六兑,务使汤浮于本身。起笼时,尤要恰好,迟则皮皱味失。
【红煨鳗】
鳗鱼用酒、水煨烂,加甜酱代秋油,入锅收汤煨干,加茴香大料起锅。有三病宜戒者:一皮有皱纹,皮便不酥;一肉散碗中,箸夹不起;一早下盐豉,入口不化。扬州朱分司家制之最精。大抵红煨者以干为贵,使卤味收入鳗肉中。
诗句:
随园食单 · 水族无鳞单
译文:
《水族无鳞单》
注释:
随园食单是清代袁枚所著的一本烹饪书籍,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食物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这里的“水族”通常指的是鱼类,而“无鳞单”则是对某种特定鱼类的描述。整首诗主要讲述了如何烹饪无鳞鱼类,以及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随园食单》中关于水族无鳞单的烹饪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强调了烹饪过程中对于食材的选择和处理的重要性。例如,对于鱼的腥味的处理,诗人提出了姜、桂等调料可以有效去除腥味,这是基于古人对于食物味道调和的传统做法。同时,对于鳗鱼的处理,诗人也提出了清煨和红煨两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操作步骤和技巧,展现了烹饪的多样性。此外,诗人还提到了某些具体的调料和处理方法,如纤粉、山药干等,这些细节的描写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烹饪技巧的详细描述,展示了古人对于美食的追求和对烹饪技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