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罢告辞。回到班房,把金镯子望堂中桌上一搁,开口道:‘诸位兄弟叔伯们,今儿于家这案明是冤枉,诸位有甚么法子,大家帮凑想想。如能救得他们三人性命,一则是件好事,二则大家也可沾润几两银子。谁能想出妙计,这副镯就是谁的。’大家答道:‘那有一准的法子呢!只好相机行亭,做到那里说那里话罢。’说过,各人先去通知已站在堂上的伙计们留神方便。
“这时于家父子三个已到堂上。玉大人叫把他们站起来。就有几个差人横拖倒拽,将他三人拉下堂去。这边值日头儿就走到公案面前,跪了一条腿,回道:‘禀大人的话:今日站笼没有空子,请大人示下。’那玉大人一听,怒道:‘胡说!我这两天记得没有站甚么人,怎会没有空子呢?”值日差回道:‘只有十二架站笼,三天已满。请大人查簿子看。’大人一查簿子,用手在簿子上点着说:‘一,二,三:昨儿是三个。一,二,三,四,五:前儿是五个。一,二,三,四:大前儿是四个。没有空,倒也不错的。’差人又回道:‘今儿可否将他们先行收监,明天定有几个死的,等站笼出了缺,将他们补上好不好?请大人示下!’
诗句:
老残游记 · 第五回 · 烈妇有心殉节 乡人无意逢殃
译文:
在《老残游记》中,第五回讲述了一个烈妇为了保护丈夫和儿子,愿意以身殉节,而乡人们却无心参与这场悲剧。
注释:
- 烈妇 - 形容女子勇敢或忠诚。
- 有心殉节 - 表示烈妇有意愿为丈夫或儿子牺牲生命。
- 乡人 - 指当地的居民或普通人。
- 无意逢殃 - 表示乡人没有意识到即将发生的不幸事件,导致他们没有采取措施来避免灾难。
赏析:
这两句诗通过描绘烈妇的勇敢和乡人的无知,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们的冷漠态度。烈妇为了家庭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令人感动,而乡人的无心则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人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的问题。这种对比强调了个体与社会道德的关系,以及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