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吴家业已备了棺木前来收殓。到晚,于学诗。于学礼先后死了。一家四口棺木,都停在西门外观音寺里,我春间进城还去看了看呢!”
老残道:“于家后来怎么样呢,就不想报仇吗?”老董说道:“那有甚么法子呢!民家被官家害了,除却忍受,更有什么法子?倘若是上控,照例仍旧发回来审问,再落在他手里,还不是又饶上一个吗?
“那于朝栋的女婿倒是一个秀才。四个人死后,于学诗的媳妇也到城里去了一趟,商议着要上控。就有那老年见过世面的人说:‘不妥,不妥!你想叫谁去呢?外人去,叫做事不干己,先有个多事的罪名。若说叫于大奶奶去罢,两个孙子还小,家里借大的事业,全靠他一人支撑呢,他再有个长短,这家业怕不是众亲族一分,这两个小孩子谁来抚养?反把于家香烟绝了。’又有人说:‘大奶奶是去不得的,倘若是姑老爷去走一趟,到没有什么不可。’他姑老爷说:‘我去是很可以去,只是与正事无济,反叫站笼里多添个屈死鬼。你想,抚台一定发回原官审问,纵然派个委员前来会审,官官相护,他又拿着人家失单衣服来顶我们。我们不过说:那是强盗的移赃。他们问:你瞧见强盗移的吗?你有什么凭据?那时自然说不出来。他是官,我们是民;他是有失单为凭的,我们是凭空里没有证据的。你说,这官事打得赢打不赢呢?’众人想想也是真没有法子,只好罢了。
这首诗出自清代小说家吴趼人的短篇小说《老残游记》第五回“烈妇有心殉节 乡人无意逢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译文,以及必要的关键词注释。
诗句释义:
1. “那里吴家业已备了棺木前来收殓。”
- 解释:吴家已经准备好了棺材来收殓死者。
2. “到晚,于学诗。于学礼先后死了。”
- 解释:晚上,于学诗和于学礼接连去世。
3. “一家四口棺木,都停在西门外观音寺里。”
- 解释:一家四口的棺材都停放在西门外的观音寺里。
4. “我春间进城还去看了看呢!”
- 解释:作者春天的时候进城时也去了那里看看。
译文:
吴家已经准备好了棺木来收殓死者,晚上,于学诗和于学礼接连去世。一家四口的棺材都停放在西门外的观音寺里,作者春天的时候进城也去了那里看看。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于家遭受官家的迫害,家族成员相继离世的悲惨场景。吴家准备棺木收殓是对他们遭遇的一种无奈之举,同时也暗示了官家对民家的无情压迫。诗中通过描述于家人的离世,表达了对于官家不公行为的愤怒和不满。同时,也反映出民间社会的无奈和无力,以及人们对于公正和公平的追求。
作者通过对于家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民间百姓的困苦。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正义和公平的渴望。整首诗情感深沉,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