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平一面办妥,差了个人送去,一面看着乃兄动身赴任。他就向县里要了车,轻车简从的向平阴进发。到了平阴,换了两部小车,推着行李,在县里要了一匹马骑着,不过一早晨,已经到了桃花山脚下。再要进去,恐怕马也不便。幸喜山口有个村庄,只有打地铺的小店,没法,暂且歇下。向村户人家雇了一条小驴,将马也打发回去了。打过尖,吃过饭,向山里进发。才出村庄,见面前一条沙河,有一里多宽,却都是沙,惟有中间一线河身,土人架了一个板桥,不过丈数长的光景。桥下河里虽结满了冰,还有水声,从那冰下潺潺的流,听着像似环佩摇曳的意思,知道是水流带着小冰,与那大冰相撞击的声音了。过了沙河,即是东峪。原来这山从南面迤逦北来,中间龙脉起伏,一时虽看不到,只是这左右两条大峪,就是两批长岭,冈峦重沓,到此相交。除中峰不计外,左边一条大溪河,叫东峪;右边一条大溪河,叫西峪。两峪里的水,在前面相会,并成一溪,左环右转,湾了三湾,才出溪口。出口后,就是刚才所过的那条沙河了。
老残游记·第八回·桃花山月下遇虎 柏树峪雪中访贤
子平一面办妥,差了个人送去,一面看着乃兄动身赴任。他就向县里要了车,轻车简从的向平阴进发。到了平阴,换了两部小车,推着行李,在县里要了一匹马骑着,不过一早晨,已经到了桃花山脚下。再要进去,恐怕马也不便。幸喜山口有个村庄,只有打地铺的小店,没法,暂且歇下。向村户人家雇了一条小驴,将马也打发回去了。打过尖,吃过饭,向山里进发。才出村庄,见面前一条沙河,有一里多宽,却都是沙,惟有中间一线河身,土人架了一个板桥,不过丈数长的光景。桥下河里虽结满了冰,还有水声,从那冰下潺潺的流,听着像似环佩摇曳的意思,知道是水流带着小冰,与那大冰相撞击的声音了。过了沙河,即是东峪。原来这山从南面迤逦北来,中间龙脉起伏,一时虽看不到,只是这左右两条大峪,就是两批长岭,冈峦重沓,到此相交。除中峰不计外,左边一条大溪河,叫东峪;右边一条大溪河,叫西峪。两峪里的水,在前面相会,并成一溪,左环右转,湾了三湾,才出溪口。出口后,就是刚才所过的那条沙河了。
译文:
子平一面办好一切,派了一个仆人送行,自己则带着行李和兄长一起前往平阴上任。他向当地县衙租了一辆车,轻便快捷地出发。抵达平阴后,他又换了两辆较小的马车,推着行李,在县城租了一匹快马骑乘。经过一早晨的行程,他们已到达桃花山脚下。如果继续前进,怕马匹不便利。幸运的是,山口处有一座小村庄,那里只有一家客栈,条件简陋。子平没有办法,只好在那里暂作休息。他找村里的一个村民借了一辆小毛驴,将马匹也送回了村子。吃过早餐后,他们便向山上进发。刚刚走出村庄,就看到前方有一条沙河,大约有一里多宽,但全都是沙子。只有在中间有一条河水流淌的地方,人们用木板搭起了一座简易的桥梁。虽然桥下结满了冰,但还能听到水声,从冰层下面潺潺流动,似乎有一种环佩轻轻摇曳的声音。子平猜想,那声音应该是水流与冰块相撞击时发出的。穿过沙河之后,便是东峪。原来是这条山从南面蜿蜒曲折向北延伸而来,中间龙脉起伏,一时难以看清,只是两侧的大峪就是两片连绵起伏的丘陵地带,山峰重叠,到了这个交汇点。除了中峰之外,左侧有一条大溪河,名为东峪;右侧有一条大溪河,名为西峪。两条峪里的水流在前方相遇汇合,形成了一条溪流,左旋右转三次,才流出山谷口。出了谷口后,就是刚才所过的那个沙河。
注释:
- 子平一面办妥(子平:这里指小说主角老残)——子平:这里是作者自称的名字或化名。
- 差了个人送去——派人去办事。
- 轻车简从——形容出行时车辆简单、人马不多。
- 才出村庄——刚刚走出村庄。
- 中峰不计外——除了中峰之外。
- 左边一条大溪河——左侧有一条大河。
- 架了一个板桥——人们用木板搭建了一座桥。
- 环佩摇曳的声音——形容水流与冰块碰撞发出的声音。
- 两峪里的水——两侧的大峪里的水流。
- “才出溪口”中的“溪口”指的是前面提到的沙河。
赏析:
这段文字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独特观察和深刻感悟。通过描述桃花山的月夜遇虎、柏树峪的雪中访贤等情节,展现了主人公勇敢坚韧的品质以及对友情、亲情的珍视。同时,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如沙河边的小桥流水、山谷中的风声水声等,营造了一种宁静致远、超脱尘世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和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