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半月雨不歇,连巷春泥马蹄没。
差池已过赏灯时,金尊玉管花空发。
娄东刺史趁新晴,特促然灯照夜明。
珠箔舞残初见月,红窗歌转乍闻莺。
六街九陌灯光晓,海城今夜春生早。
不是官衙恣宴游,为民预祝秋成好。
对景翻教忆去年,此时听雨正高眠。
华灯却掩春宵寂,谁道秋来更可怜。
九月十月风雨恶,到处田畴尽萧索。
卖男鬻舍仅供粮,那有馀钱更行乐?
闻说言官特疏求,减租诏下可无愁。
不辞彻夜笙歌沸,及此风光乐未休。
乐事无多忧转续,书生迂愿何时足。
乞取蟠螭玉九枝,携来遍照流亡屋。
【注释】
观灯行:即《观灯行》,是一首描写元宵节的风俗和人情的作品。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半月雨不歇:半个月来没有停过雨,说明天气不好。
连巷春泥马蹄没:整个街道都被新近融化的春雪覆盖着。
差池:差错,失误。
金尊玉管:形容酒器精美。
娄东刺史:指苏州的刺史。
趁新晴:趁着晴朗的天气。
珠箔:珍珠做的帘子。
珠箔舞残初见月:珍珠帘子被风吹散了,刚刚看到月亮。
红窗歌转乍闻莺:红窗上的歌声忽然传来,好像听到了黄鹂鸟鸣。
六街九陌:指城市中的大街小巷。
海城:指杭州,海宁县。
不是:即使。
恣宴游:尽情地游玩。
为民预祝秋成好:为百姓祈祷秋天丰收。
对景翻教忆去年:面对眼前的景象却回想起去年的这个时候。
此时听雨正高眠:当时正在下雨,听着雨声而入睡。
华灯却掩春宵寂:美丽的灯饰却掩盖了春天夜晚的寂静。
谁道秋来更可怜:谁说秋天来临会变得更加凄凉?
九月十月风雨恶:九月和十月的雨水和风暴非常恶劣。
卖男鬻舍:把男子卖掉,把房屋卖掉。
供粮:用来缴纳租税。
那有馀钱更行乐:哪里还有多余的钱去玩呢?
闻说言官特疏求,减租诏下可无愁:听说有言官上奏请求减免租税,诏书已经下达,所以不必担心。
及此风光乐未休:趁着这个美好的时光,欢乐还没有终止。
乐事无多忧转续:快乐的事情不多,忧愁就随之继续。
书生迂愿何时足:书生们的愿望什么时候才能满足?
乞取蟠螭玉九枝:请赐给我一串用蟠螭雕刻的玉石九枝。
携来遍照流亡屋:带着它到处照耀流亡的人们的房子。
【赏析】
《观灯行》这首诗写于元朝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当时作者任江浙省儒学提举,与友人在西湖边赏灯。诗中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新年半月雨不歇”两句,点明时间、地点和节日氛围。“半月”,既指时令,又暗含元宵节;“雨不歇”,说明天气阴沉。“连巷春泥马蹄没”,进一步渲染气氛。“春泥”,暗喻元宵夜灯火辉煌、人声鼎沸,使大地变得模糊起来,连走路都看不见了。“连巷”,泛指整个市区。“马蹄没”,则形象地写出人们欢腾的情景。这四句从时间和空间上勾勒出一幅元宵之夜的图画,烘托出一种喜庆、狂欢的气氛。
“差池已过赏灯时”二句,点明题旨,写元宵节过后,天气放晴,人们开始赏灯。“金尊玉管花空发”,指灯市上花灯虽美,但已无人欣赏,白白浪费了物力。“空发”二字,既表现了人们的惋惜之情,又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
“娄东刺史趁新晴”三句,写娄东郡守乘着晴天之便,特意举办灯会,以期增添节日气氛。“珠箔舞残初见月”一句,以景结情,写夜深人静时,月光透过珠帘,给人们带来幽雅、宁静之感。“红窗歌转乍闻莺”,又从听觉角度写夜景。“乍闻莺”,使人感到仿佛听见了黄鹂鸟鸣之声,增添了情趣。至此,诗人把赏灯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全部展现给读者,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领略到元宵节之夜的欢快气氛。
“六街九陌灯光晓”两句,由景入情。“海城今夜春生早”,既点出了地点,也写出了节日气氛。“春生”一词,既指春天的到来,又借指人间的太平盛世。“不是官衙恣宴游,为民预祝秋成好”,两句诗表面上看似自相矛盾,实则是作者对封建官吏的一种讽刺。因为官署的宴会是专为自己而设,而不是真正地为民众着想,所以诗人才发出这样的感慨。
最后两句诗写诗人的感想。“对景翻教忆去年”,是说面对着这样美好的景色,反而勾起了对去年的追忆。“此时听雨正高眠”,是说现在听着窗外淅沥的雨声,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高眠”,指睡得很甜很深。“华灯却掩春宵寂”,是说尽管有华美的灯光相伴,但夜晚仍然寂静无声。“谁道秋来更可怜”,意思是说谁又能料到秋天到来会变得更加凄凉呢!结尾两句既是总结全诗,又是抒发感慨。诗人以议论起头,以议论作结,使诗歌具有一种深沉、悲凉的艺术魅力。
整首诗构思巧妙,情景交融,语言精炼,风格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