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天过了,尚萧萧残雨。
付与羁人做凄楚。
忆秋宵听遍,春国余寒,都不似,者样凄凉情绪。
瑶台应不远,遥想朱楼,也听叮咚铎铃语。
欹枕数深更,入晓行云,可递到、乡关烟树。
怕润逼衣篝未成薰,欲寄予都梁,断鸿无据。
译文:
梅天过了,仍飘洒着绵绵细雨。
把这份凄清的景致留给了羁旅之人。
回忆起秋天的夜晚,我倾听着秋虫和落叶的合奏,春日的余寒依旧,却不再像我此刻这般凄凉的情绪。
遥想瑶台之上,朱楼高耸,也一定在听着那叮咚铎铃的美妙乐章。
我斜倚在枕头上,夜已三更,行云流水般的时光已经过去,可我的乡关之思却依然如烟,弥漫在远方。
只怕潮湿的空气让我无法入睡,熏香还未点燃就已消散。想要把这份思念寄给远在都梁的亲人,可是鸿雁却无影无踪。
赏析:
《洞仙歌·梅天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这是一首写羁旅怀乡之作,通过描写梅花的飘落、听漏声、闻铎声等细节来抒发内心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郁的乡愁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梅天过了,尚萧萧残雨。”开篇即以萧瑟的梅天作引子,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气氛。梅天过后,仍然有残雨纷纷,这样的天气让人感到更加寒冷、孤寂。这里的“萧萧”一词既形容了雨声,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付与羁人做凄楚。”接着作者将这种凄凉的氛围转嫁给了羁旅之人。在这里,“羁人”指的是在外漂泊的人,他们常常因为远离家乡而感到孤独、寂寞。而“凄楚”则是指内心的哀伤和痛苦,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感受。这种情感的传递使得整首词都充满了悲凉的气息。
“忆秋宵听遍,春国余寒,都不似,者样凄凉情绪。”“忆秋宵”指的是回忆过去的某个夜晚,可能是作者在某个季节里度过的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夜晚。在这个夜晚中,他听到了秋虫和落叶的声音,感受到了春天的余寒,这些都让他想起了家乡的温暖和舒适。然而,这些美好的回忆都无法比拟此时此刻的凄凉情绪。这里的“者样”可以理解为这样或如此的样子,强调了这种情感的独特性和难以忍受的程度。同时,“不似”也暗示了对比之下的强烈反差。
“瑶台应不远,遥想朱楼,也听叮咚铎铃语。”接下来,作者想象着远方的瑶台和朱楼,那里的人们也一定在欣赏着优美的音乐和享受着欢乐的时光。而自己虽然身处异地,但同样能够感受到那份愉悦和美好。这里的“瑶台”和“朱楼”都是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居所,象征着美好生活和超凡脱俗的境界。而“叮咚铎铃语”则描绘了一种悠扬的音乐之声,给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感觉。这里的音乐似乎成为了连接两个世界之间的桥梁,让远方的人们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心声和情感。
“欹枕数深更,入晓行云,可递到、乡关烟树。”最后,作者继续描绘了自己在深夜里辗转反侧的情景。可能是因为思念家乡、担忧家人安危等原因,他无法入睡。而在深夜里,他又想起了家乡的景象和亲人的身影。他想象着早晨的薄雾中行云缓缓移动,仿佛可以穿越千山万水到达遥远的家乡。这里的画面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色彩,让人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跨越千山万水的情感。
“怕润逼衣篝未成薰,欲寄予都梁,断鸿无据。”然而,作者也担心湿润的环境会让自己无法入睡。为了驱散这种不安和恐惧的情绪,他打算将这份思念寄托给远方的家人。但是,他却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将这份思念传递给他们。这里的“断鸿无据”形象地描述了信使无法找到合适途径送达信件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无法传达自己心意的无奈和惆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