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波腾蹙轰雷吼,百万惊龙尽东走。
片帆巧坐西风头,眼瞥弦开箭过手。
长年轻趫空自夸,山翁变色愁且嗟。
借问高人长啸意,正临秋水诵南华。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理解、手法的把握、诗歌的情感的领悟都能涉及到,每个选项设计既与诗文内容有关且企业放置在诗的语境中,又考核语言,注意比较判断。解答这类题目,可以用“比对法”,即将选项内容和原诗一一比对,看是否相符。
此题的关键词:浊波、惊龙、西风、弦、南华。译文:浊浪滔天,巨浪翻滚,轰鸣雷声震耳欲聋,千万条惊龙都向东奔流;一片轻帆巧坐西风之上,眨眼之间便把箭射向目标;年老体衰的人空自夸逞英豪,山中的隐者也感到愁苦而嗟叹;借问这有道高士长啸之意,他正好面对着秋水诵读南华经。赏析:此诗描绘一幅壮阔的画面:黄河之水波涛汹涌,巨浪翻滚,发出轰隆巨响,千万条惊龙都向东方奔腾而去,气势非凡;诗人乘一叶小舟,逆水而行,船头迎着西风,在瞬间便把箭射出去;年老体衰的人空自夸逞英豪,山中的隐者也感到愁苦而嗟叹;最后借问这位有道高士长啸之意,他正好面对着秋水诵读《南华经》。
【答案】
(1)首句点出黄河之水波涛汹涌,巨浪翻腾,滚滚而来之势。“百万”一词夸张,突出黄河波涛之浩大。第二句以“惊龙”比喻黄河水势之磅礴。第三句写舟中人物的动作,表现诗人逆水行舟时的紧张气氛。第四句以“眼瞥弦开”写船家动作,表现出箭发如雷的迅猛之势。第五句写隐者之感慨。第六句写诗人的感叹。
(2)尾联写诗人在激流中放歌,唱诵南华经。
(3)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中所咏之事是《史记.河渠书》所载的李冰父子治理蜀郡(今四川成都一带)的工程。
(4)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自然景物具有人的情感。诗中将黄河人格化为能呼风唤雨的“浊波”“惊龙”,将西风吹到船上的帆喻为“巧坐”,将飞出的箭喻为“弦开”,都赋予人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