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堤宛宛蛟龙形,长偃通津驱不去。
夜来风雨天河翻,一半随波忽东注。
长淮失势常恐倾,尺土犹使残黎争。
缚茅编荻学蚁聚,十里喧喧歌哭声。
堤边村落由来少,况遇洪涛迹如扫。
鸡豚儿女未全漂,相唤相牵此相保。
秋阴茫茫昼不分,绕堤时有雷霆奔。
桑田若复变沧海,天大神州无去门。
年年筑堤不作力,今日堤头留一息。
督河使者不烦催,来岁筑堤如筑室。

【注释】

宛:弯曲。

通津:指通济渠,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的一部分。

随波东注:顺流而下,向东流去。

长淮:长江。

残黎:灾民。

缚茅编荻:用草和芦苇捆扎起来。

蚁聚:形容百姓聚集如蚁。

喧喧歌哭声:一片嘈杂的哭喊声。

鸡豚:古代祭祀用的祭品,泛指食物。

天大神州:指中国的广大地域。去:离开。

年年筑堤作力役,今天留一息:每年修筑堤坝,都要花费人力物力。今日留下一点力气(力量),让它延续下去。

督河使者:监督大运河的人。催:催促。筑室:建造房屋。比喻修建堤堰。

【赏析】

《大堤叹》,元代诗人杨载所作。此诗以大堤为背景,通过描写大堤被毁的前后情况,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及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全诗共八句,可分为四段。前两段写堤破时的情景。第三、四段写堤破后人们奋力修复的情况。末三句抒发感慨。

首句“大堤宛宛蛟龙形”。大堤像一条蜿蜒曲折的蛟龙一样。这里把大堤比作蛟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堤蜿蜒曲折的特点,也表现出大堤的宏伟气势。

第二句“长偃通津驱不去”。“长偃”即长堤的意思,“通津”指大运河。意思是说长堤阻挡不住河水的奔流,仍然要继续向前奔流。这句的意思是说,大堤虽然修得高高大大的,但洪水还是能够冲垮它,所以大堤不能阻止洪水的涌进。

第三句“夜来风雨天河翻”。这句写暴雨之夜,洪水汹涌澎湃,犹如天河倒灌,波涛滚滚。“天河”指银河,是天上的河流,此处用来比喻大水。“翻”字用得极其传神,既描绘出大水汹涌澎湃的景象,又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惊恐心理。这里的“天河翻”与前面的“长偃通津驱不去”,形成了强烈的映照,更突出了大堤的不坚固。

第四句“一半随波忽东注”。意思是说,一部分洪水顺着堤坝向西流去,另一部分则向东流去。这一句既写出了水流的动态,又表现了洪水的力量之大。

第五至七句写堤破后人们奋力修复的情景。第五句“长淮失势常恐倾”。意思是说,长江下游一带经常担心大堤会倒塌,因为那里地势低下,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第六句写老百姓在堤防上垒土加固的情景:“尺土犹使残黎争。”意思是说,即使只有一点点土地也被人们争夺着用来加固堤坝。第七句写百姓们团结一致,共同抵御洪水的情景:“缚茅编荻学蚁聚。”意思是说,人们用茅草、芦苇等编成栅栏,象蚂蚁一样聚集起来,拼命向堤坝上搬运泥土。第八句写百姓们的呐喊声:“十里喧喧歌哭声。”意思是说,堤坝周围十里内都是一片喧嚣和哭泣声。“喧喧”、“歌哭声”都表明人们在抗击自然灾害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决心。

第八句“堤边村落由来少”,意思是说,由于长期遭受自然灾害,堤边的村落已经很少见啦了,说明那里的环境已经十分恶劣。“由来少”既表明了当地自然环境的恶劣,也反映出当地人的生存困境。第九句“况遇洪涛迹如扫”,意思是说,现在遇到如此大的洪水,整个堤坝就像被一把扫帚扫平了一样。“迹如扫”既表现出洪水的猛烈,也表现出洪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之大。第十句“鸡豚儿女未全漂”,意思是说,因为连年战乱,很多家庭的孩子还没有学会捕鸟捕鱼的技能,所以还没有完全被洪水所吞噬。第十一句“相唤相牵此相保”,意思是说,当看到别人在水中挣扎、呼救时,大家互相招呼、拉起手来相互救助。第十二句“秋阴茫茫昼不分”,意思是说,秋日的阴霾弥漫天空,白天几乎看不到阳光。“茫茫”二字既表明了天气的阴沉沉闷,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昼不分”既是对前面“秋阴茫茫”的具体化,又是对前面“堤边村落由来少”的具体化。这样,前面的景物描写就被具体化了,使得后面的景物描写更有针对性。最后两句写百姓们在洪水退去后重建家园的情景:“绕堤时有雷霆奔。”意思是说,洪水退去后,人们围绕大堤筑起了新的堤坝,而雷电则不时地从天空中呼啸而过。这一句既是对前面“堤边村落由来少”的具体化,也是对前面“鸡豚儿女未全漂”的具体化。

这首诗通过描写大堤被毁前后的情况,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民的苦难生活。同时,它也歌颂了人民群众在自然灾害面前的顽强斗争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