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还寒秋欲暮。
不断萧萧,万籁生庭树。
寂寞莎阶蛩碎语。
西风暗度残更午。
一桁帘垂深院宇。
静对银灯,焰短留残炬。
叶响芭蕉声最苦。
潇潇几阵黄昏雨。
【赏析】
这首词是咏秋的名篇,以写景为主,抒发了作者羁旅漂泊中的孤寂之感。上片写秋声、写庭树、写蛩语、写西风、写残更。下片写帘垂、写院宇、写银灯、写芭蕉。全词意境清旷,音调凄婉,情致深细,耐人品味。
乍暖还寒秋欲暮。(注释:初暖和转寒,秋已近黄昏)
不断萧萧,万籁生庭树。(注释:萧萧落叶声不断传来;万籁,各种声音)(译文:秋声阵阵,庭院里的树也发出沙沙声)
寂寞莎阶蛩碎语。(注释:蟋蟀在莎草台阶上发出破碎的声音)
西风暗度残更午。(注释:西风吹过,天已黑了一半)
一桁帘垂深院宇。(注释:一垂帘挡住窗户)(译文:深院里,一帘子垂下)
静对银灯,焰短留残炬。(注释:我对着一盏银灯,火焰短小,只留下一点余烬)(译文:独自对着摇曳的灯火,只有那点余晖)
叶响芭蕉声最苦。(注释:树叶沙沙作响如同芭蕉的声音一样)(译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是芭蕉在哭泣)
潇潇几阵黄昏雨。(注释:几阵秋风中夹杂着黄昏的小雨)
【解析】
此词为晚景秋思之词。上片写秋声、写庭树、写蛩语、写西风、写残更。下片写帘垂、写院宇、写银灯、写芭蕉。全词意境清旷,音调凄婉,情致深细,耐人品味。
上片首句“乍暖还寒”是说天气忽冷忽热(“凉”,应作“暖”),秋天将近黄昏。次句“秋欲暮”即表明时日已经不多了。第三句“不断萧萧”,写秋声阵阵;“万籁生庭树”,则写庭内落叶簌簌有声。两句紧承上文,又从听觉角度写秋声、秋色,渲染出深秋特有的萧瑟气氛。第四句“寂寞莎阶蛩碎语”,“寂寞”二字,点出了秋夜的凄凉。“莎”字,既形容阶前莎草长势繁茂,又暗示着秋虫的哀鸣。“蛩”(qióng)即蟋蟀,古人常以它来比喻悲愁,这里指蟋蟀在莎草丛中发出断断续续的鸣声。“碎语”即破碎的叫声,与上一句的萧飒之声相配合,使秋夜显得更加凄凉。这几句词笔洗炼,意象清幽,境界苍茫,把一个孤独的诗人置于深秋之夜的情景写得十分逼真。
换头三句“西风暗度残更午”,是说西风在不知不觉中吹过了黄昏时分,将一天的光阴吹尽。这里的“暗度”二字,写出了西风的悄无声息,也暗示着诗人在这寂静的深秋之夜中,难以入眠,思绪万千。“残更”即深夜的更声,这里指夜晚即将结束的时刻。这一句词笔简练,但内涵丰富,既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又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寂寞与惆怅。接着,“一桁帘垂”二句,描写室内环境。这两句用笔细腻,不仅表现了深秋夜幕降临时的气氛,还通过“一桁帘垂”这一细节,传达出诗人独处时的孤寂之情。“院宇”一词,既指庭院,又指屋宇。这两句词意双关,既写出了室内的昏暗与寂静,又表达了诗人对外界的冷漠与疏离。最后,“静对银灯”三句,描绘诗人面对昏黄灯光的情景。这里的“静”字,既写出了环境的宁静,又表现出诗人心境的孤寂。“银灯”、“焰短”,既形容灯的光暗淡,又暗示着诗人的心情低落。而“留残炬”三字,则写出了诗人在黑暗中点燃蜡烛的举动,这不仅体现了他的生活简朴,更显示出他对生活的执着与坚守。整首词通过描绘深秋之夜的景物以及诗人的内心活动,展示了一幅清旷、凄婉的图画,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孤独生活的无奈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