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魂惊,正鼋鼍催浪,彭蠡暗潮生。
隔浦疏林,沿江败苇,萧飒齐作秋声。
压篷背、颓云似墨,洒一天、凉雨雁纵横。
戍角初吹,村砧渐远,渔火还明。
何事流连吴楚,叹销磨多少,风月凄清。
倦枕支愁,寒衾贮梦,客路到处伤情。
想今夜、孤舟漂泊,更有人、楼上数残更。
应是玉钗敲断,难问归程。
【注释】
一萼红:词牌名。此为宋张先的《一萼红·送人》中的原词。一萼,花的一种。
旅魂惊:指游子之魂被惊动了。旅,行旅;魂,灵魂。
正鼋鼍催浪,彭蠡暗潮生:正当水鸟和鳄鱼在催促着海浪翻腾,彭蠡湖的暗潮正在生成。鼋、鼍都是水中的动物,这里泛指水族生物。彭蠡,古泽薮,即今安徽巢县一带大湖泊。
隔浦疏林:隔河(或隔岸)的稀疏树林。
沿江败苇:沿江边的败败的芦苇。
萧飒齐作秋声:形容秋风瑟瑟,草木摇曳的声音。萧飒,风声。
颓云似墨:乌云如墨色般浓重。颓云,即乌云。
洒一天、凉雨雁纵横:如同天上洒满了秋天的凉雨,天空中飞翔的大雁也显得十分杂乱。
戍角初吹:边地守边的士兵吹起号角。戍,驻守。
村砧渐远,渔火还明:远处的村庄传来了打铁的砧声越来越远,而在河中捕鱼的渔船上仍然燃起了点点火光。
何事流连吴楚:为何还要留恋这吴越地区。吴楚,泛指吴国、楚国等地。
叹销磨多少,风月凄清:感叹在这风月交加的清冷夜晚,有多少美好的东西被消磨殆尽。销磨,消磨,消损。风月,泛指美好的自然景色。
倦枕支愁,寒衾贮梦,客路到处伤情:由于旅途疲劳,难以入眠,只好用枕头来支撑着睡意;而寒冷的被子里藏着我所有的梦想和希望,但每次出门在外都不免让人感到伤感。
想今夜、孤舟漂泊,更有人、楼上数残更:想象今夜自己独自乘舟漂泊在外,而有人可能还在楼上数着残破的更鼓。
应是玉钗敲断,难问归程:也许是因为思念之情太深,玉钗都已经被敲击得断开,因此再也难以询问回家的路该如何走。
【赏析】
《一萼红·送人》,又名《一萼珠》,北宋张先所作。《一萼珠》为双调小令,上下阕各四句,三仄韵两平韵。全词写景抒情,以“旅魂惊”起笔,点明送别之意。接下来描绘出一幅秋夜送别的图景:水禽惊飞,天昏地暗;江边疏林,江畔败苇,萧瑟悲凉;乌云滚滚,秋雨淋漓;戍楼号角,渔火点点;离愁别恨,羁旅伤怀。结尾由景及人,借景抒情,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描写的是在秋天傍晚时分,作者送别朋友的情景。上片写景,下片写情。上片主要写景。首二句写水鸟惊飞,天昏地暗,暗示送别之际的天气变化。次六句写江边景色。“隔浦疏林”,表明送别的地点。“沿江败苇”,说明是在江河旁送别。“萧飒齐作秋声”,是说秋风萧瑟,草木摇动的声音。“压篷背”、“洒一天”两句,写乌云密布,秋雨倾盆。“戍角初吹”,“村砧渐远”,则又写出边塞的军营里响起了号角声,而远方的村落中却传来了妇女们捣衣的声音。这一连串的景物描写,把一种凄清悲苦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过片后,词人又由写景转入写情。“何事流连吴楚?”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对友人依依惜别的心情。他想到友人即将离开自己,不禁黯然神伤。“叹销磨多少,风月凄清”,进一步表现了他因送别而心情沉重、百感交集的复杂情绪。“倦枕支愁,寒衾贮梦”,是说他为了排遣心中的愁绪和思念之苦,不得不强自安眠。然而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只好用枕头来支撑着睡意。“客路到处伤情”,则是说无论走到哪里,心中都充满伤感之情。
结拍三句,词人由写景转入抒情。他想象今夜自己孤身一人在船上漂泊,而有人可能仍在楼上数着残破的更鼓。这样写既表现了他对友人离别后的孤独寂寞之感,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最后,“应是玉钗敲断,难问归程”,更是将这种思念之情推向了高潮。玉钗本是女子用来绾头发之物,如今已敲成碎片,可见词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深。“难问归程”,则更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无奈与悲伤。
全词通过对秋天黄昏时景色的描绘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友人的深情怀念,充分表达了词人送别时的惆怅心情和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词中运用了大量具有画面感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如“乌云似墨”、“洒一天、凉雨雁纵横”、“颓云似墨”、“萧飒齐作秋声”等,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一凄凉的秋日景象和词人的忧伤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