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不须携酒看黄花,凄凉胜游稀。
但苏翁圃外,藏鸦细柳,相对依依。
回忆西湖旧梦,秋水浸渔矶。
今日登临地,风景都非。
自折茱萸簪帽,叹沈腰瘦减,泪满莱衣。
况天涯兄弟,不似雁同飞。
误江楼玉人凝伫,盼归舟、我尚未能归。
休怅望,有栏干处,总是斜晖。
八声甘州二首 其一
更不须携酒看黄花,凄凉胜游稀。但苏翁圃外,藏鸦细柳,相对依依。回忆西湖旧梦,秋水浸渔矶。今日登临地,风景都非。
自折茱萸簪帽,叹沈腰瘦减,泪满莱衣。况天涯兄弟,不似雁同飞。误江楼玉人凝伫,盼归舟、我尚未能归。休怅望,有栏干处,总是斜晖。
注释:
(1)更:何况;更须:更不需要;须:必须。
(2)苏翁:苏轼的别号。圃:菜园。
(3)藏鸦:乌鸦栖宿在树上。细柳:杨柳枝细长柔美。
(4)依依:形容树木枝叶繁茂的样子。
(5)西湖:杭州的别称。
(6)沈腰:指白居易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多情却被无情恼。”的诗情和“梨花一枝春带雨。”的意境。
(7)阑:栏杆,也指栏杆上的美人。
译文:
不要再携带美酒去看那些盛开的菊花了,因为这种美景已经很少出现了。只有苏轼的菜园外,那株藏鸟的杨柳,相互依偎着生长。让我回忆起了曾经游览过的西湖的旧梦,秋天的湖水映照着渔人的船桨。今天我登上了这里,但这里的景色已经不再像以前了。自己折断了茱萸簪在帽子上,感叹自己的身材变得消瘦,泪水沾湿了我的衣服。更何况我们天各一方,兄弟不能像大雁一样一起飞翔。我错把江楼上美丽的女子凝望着自己,她期盼着我能够归来,但是我却还不能回家。不要只是站在栏杆旁眺望远方,那里总有落日的余晖。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退居带湖时所作,是一组七言律诗中的第二首,与第一首相比,此作写得更为含蓄深沉,感情更为复杂。
起首两句写景,以“更”字转折,表示作者对眼前景物的厌恶之情。接着又用一“但”字,说明眼前的景物虽好,但不足以引起作者的兴趣与联想。“苏”、“藏”、“细”、“依”等词,都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所喜爱的景物。
过片三句转入抒情,“忆”字领起全阕,回忆了昔日与友人在西湖边饮酒赏月的情景。“梦”字点出题意,表明作者是从梦中醒来的。“秋水浸渔矶”,描绘的是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
下阕写登高所见。“今日登临地,风景都非。”这一句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惆怅,同时也透露出他的无奈和悲哀。“自折茱萸簪帽”,这是唐代风俗,人们常在重阳节佩戴茱萸以驱邪气。而如今重阳已过,茱萸自然不能再佩戴了。“叹沈腰”一句则是指作者自己身体的变化。“沈腰”语出唐人杜甫《咏怀古迹》中的诗句“恨别鸟惊心,沈愁眉锁骨”。此处用来比喻作者的愁绪之深重难以自已。“况天涯兄弟”四句则是对前面两句的进一步补充,作者由自己的处境想到远在他乡的弟弟,由于不能团聚而倍感伤心。“误江楼玉人凝伫,盼归舟、我尚未能归”两句,更是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他不仅思念弟弟,还牵挂着远方的家人,但又不能回到他们身边,只能让他们在外面盼望着他早日归来。
最后两句收束全篇。“休怅望,有栏干处,总是斜晖。”意思是说,不要只顾着眺望远方,其实只要登上栏杆,就能看到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这里表达了作者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希望一切都会好转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