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底子谁耆宿,近古宏农一尚书。
遗像清高见英采,文章燀赫照威弧。
沅湘光气腾珠牒,淮海家声授宝符。
名遂身归非佚老,宗臣忧国比三闾。
罗山底子谁耆宿,近古宏农一尚书。
遗像清高见英采,文章燀赫照威弧。
沅湘光气腾珠牒,淮海家声授宝符。
名遂身归非佚老,宗臣忧国比三闾。
注释:罗山的山根是谁的杰出后代?近古以来的宏农一尚书。
遗像清高显露出他的英俊气概,文章辉煌照耀着威严的战旗。
沅湘的光气腾起像珍珠一样闪烁,淮海的家族声誉像宝物一样流传。
名扬四海身体回到家乡,不是闲适的老翁而是忠心耿耿的大臣,他忧虑国家就像屈原一样。赏析:这首诗是题赠给杨石泉宫保昌浚的《奏议诗集》中的“造像”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首先以“罗山底子谁耆宿,近古宏农一尚书”开篇,点明杨石泉的出身及地位。接着用“遗像清高见英采,文章燀赫照威弧”赞美杨石泉的英明和威武之才;“沅湘光气腾珠牒,淮海家声授宝符”则进一步赞扬其家族的荣耀与功绩;“名遂身归非逸老,宗臣忧国比三闾”则是说杨石泉虽然功成名就但并不骄傲自满,依然保持着忧国忧民的忠诚本色。整首诗既赞美了杨石泉的丰功伟绩,又表达了作者对其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