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度风流世孰知,偶随朝列又支离。
乞官颇类张平子,报最差同陆浚仪。
壬子惊开尊八会,乙庚神遁法三奇。
垂虹桥下闻箫地,念我缁尘染素丝。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是全诗内容、思想情感还是手法特色;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圈出相关诗句进行概括总结。注意要抓住关键词句,如“叔度”、“风流世孰知”等,分析其内容和作用。最后点明答案要点。
本词上片写吴少溪在官场上的失意。首句用典,叔度即东汉名臣陈蕃,他因不愿与曹操同朝而辞官归隐。作者借用这一典故,说明吴少溪的仕途不如意,被贬到偏远地区。第二句“偶随朝列又支离”,意为:偶尔跟随朝廷的官员行列,也显得零落不堪。第三句“乞官颇类张平子”,化用西汉辞赋家张衡的典故,张衡为大司马王允主簿,王允以女嫁给董卓,张衡曾向王允献策说:“宜徙诸外国以远之。”后来王允被杀,汉室衰微,张衡隐居于河间,作《思玄赋》。此句意思是,请求官职就像张衡一样,颇有不得已之意。“报最差同陆浚仪”,陆浚仪,指陆逊,字伯言,三国时期东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曾任丞相。这里借指自己的求官不得,不如他人。下片写吴少溪归程时的感慨。“壬子惊开尊八会”一句中“壬子”当是指建武二十八年(42),当时隗嚣据陇右反汉,公孙述称帝,隗嚣遣其将王元、行巡屯兵天水,欲攻安定,于是光武令来歙发陇右六郡兵拒之。后隗嚣败,来歙还京师,拜为执金吾。此处指来歙平定隗嚣事。《晋书·来歙传》载其事云:“歙至自陇右,乃与征西将军冯异计事,议进止,异曰:‘今陇右初定,众心未一,若置大将据城,则敌不敢亲;若分军屯守诸谷,则敌易散之。’歙曰:‘善!’遂置大将李忠于陇上,分遣诸将徇旁县,使百姓皆安堵如故。”(《资治通鉴》卷七十七)“乙庚神遁法三奇”,乙庚是天干的第五位,古人认为它代表神灵,所以又称神遁。法三奇,指周文王遇吕望之事,吕望号三公,因而得名。此处借指来歙功高震主,引起皇帝忌惮。“垂虹桥下闻箫地,念我缁尘染素丝”,垂虹桥,即长虹卧波,形如卧龙,故名。相传汉武帝时,有人献玉杯一只给汉武帝,并说这是仙人所遗,能致长生。武帝不信,便让方士去寻访。后来方士们果然从东海得到玉杯,但玉杯里却空无一物。此事见《博物志》卷四。后人便把这件事比作“垂虹桥下听箫声”,用以形容听到美妙的音乐。此处借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答案】
吴少溪由苏州溯江而归,诗人设宴饯行,作此诗赠别。全诗先写吴少溪仕途坎坷,继而抒发自己怀乡之情。前两句用典,写其仕途不得意。第三句化用西汉辞赋家张衡的典故,写自己求取官职不得,不如他人。下句写自己归途所见,感叹岁月匆匆。尾联写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译文:
吴少溪由苏州溯江而归,我设宴为他饯行,就写下这首诗相赠。
叔度风流世孰知,偶随朝列又支离。
乞官颇类张平子,报最差同陆浚仪。
壬子惊开尊八会,乙庚神遁法三奇。
垂虹桥下闻箫地,念我缁尘染素丝。
赏析:
这首词是吴文英客居杭州时所作的送别词,词人通过描写吴少溪的身世遭遇,抒发了自己对仕途的失望以及怀乡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