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商国覈连筋,尺一纵横意岂真。
桃树绥山疑役鬼,桑林经首欲通神。
六经以外非无学,九海区中别有人。
往复贻书释诸子,徵求西说竞奇新。
十三商国核连筋,尺一纵横意岂真。
桃树绥山疑役鬼,桑林经首欲通神。
六经以外非无学,九海区中别有人。
往复贻书释诸子,徵求西说竞奇新。
注释:
和侍郎伯次韵答王壬丈其二:和:应和,对答。王壬丈:指王叔杲。壬丈,是尊称。次韵:用同一韵的字来押韵。答:回答、回复。王壬丈:指王叔杲。其:指“十三商国核”。二:指“尺一纵横意岂真”中的“尺一”。核:同“核”,即“核”,这里指《尚书·洪范》。
桃树绥山疑役鬼,桑林经首欲通神。
桃树:比喻学问。绥山:神话传说中的山名,传说有鬼神居住。
桑林:指桑林之学。经首:指儒家经典之首。《论语》首篇为《学而》,故云“经首”。
六经以外非无学,九海区中别有人:指六艺之外还有许多学问,九州四海之中也有杰出之人。
往复贻书释诸子:往来书信中解释了各学派的观点。贻:赠送,引申为通信、交流。
徵求西说竞奇新:征求西方学说,以新奇著称。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回答,表达了自己对学术的见解。首先,诗人以“十三商国核连筋”起兴,暗示了学术的传承与发展。接着,诗人以“尺一纵横意岂真”表达了自己对学术的态度,认为虽然有“尺一”这样的经典,但真正的学问并非仅仅局限于此。然后,诗人以“桃树绥山疑役鬼,桑林经首欲通神”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思想。诗人认为,虽然有些学者像“桃树”那样高傲自负,但也有一些学者如“桑林”之学一样,渴望通达神明。最后,诗人用“六经以外非无学,九海区中别有人”来表明,除了六经之外还有很多学问值得学习,九州四海之内也一定有杰出的人才存在。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学术的热爱与追求,以及他对学术发展的关注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