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犹昔,水流何处,闲过九日令节。
梧桐一叶随秋去,但有素琴幽怨,玉箫清绝。
庭院西风飘袂薄,又听得、数声啼鴂。
都迸入、一阵愁心,此意共君说。
长柰恹恹酒病,十年前梦,化作轻烟残月。
浅波飘荡,远山重复,那有梦魂飞越。
渐炉灰冷尽,只剩容华未消歇。
人间事、悽然翻笑,负了黄花,归舟斜日没。
【注释】
丁亥: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新州:今广西新圩。同仲叔:王仲叔,作者的朋友。应院试:应试科举。徐大:名不详,与作者为友。
【译文】
花开依旧如昔,水却流向何方?我闲来渡过重阳节令。
梧桐叶随风而去,只剩下素琴幽怨,玉箫清绝。
庭院西风飘动衣袖薄如蝉翼,又听得几声啼血的鴂鸟。
愁心都迸入一阵秋风,这心情与你共说。
酒病恹恹,十年前梦中,化为轻烟残月。
浅波中飘荡着孤帆远去,那有梦魂飞越。
炉灰冷尽,只剩容华未消歇。
人间事凄凉,反笑世间人,负了黄花归舟斜日没。
【赏析】
《八归》是宋代词人姜夔所作的一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以景衬情。全词意境优美,语言典雅,含蓄蕴藉,婉转多姿,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此词是词人为应院试而写的。“丁亥九月十二日”句,表明这是作者赴考时所作。“九日”,在古代风俗中,重阳登高,饮酒赏菊。但作者却说“花开犹昔,水却流向何方?”,似乎对重阳节毫无兴致。“闲过九日令节”,即表示自己不忙赶路之意。“闲”是“无”的意思。“无”字用得十分准确,因为作者当时身患酒病,不能像其他人那样欢欢喜喜地过重阳节。“闲”字既点明了自己当时的身体状况,也表达了他的心情。“闲”和“无”两字互相映衬,更加突出了他当时的苦闷情绪。
“梧桐一叶随秋去,但有素琴幽怨,玉箫清绝。”两句,是说秋天到了,梧桐树一片叶子落下去了,只有素琴和玉箫在哀怨地响着。这两句词描绘出一幅秋意盎然的画面:金黄的落叶,素雅的琴瑟,清越的箫声,三者相互映照,相得益彰。然而,作者并没有被这幅画所打动。相反,他却感到一种空虚和寂寞。“素琴幽怨,玉箫清绝”,是他对这种感受的概括。“一叶”二字,写出了秋天萧索、凋零的特点。
“庭院西风飘袂薄,又听得数声啼鴂。”两句,是说西风吹起了庭院里的落叶,薄薄的秋衣被吹得飘飘然;又听到几只杜鹃鸟的啼叫,仿佛在诉说着什么伤心的故事。“西风”二字,写出了秋风的凄清、萧瑟。“数声啼鴂”,则写出了杜鹃的悲切之声,令人闻之心酸。
这三句词,描写了一幅秋色中的庭院图,其中充满了萧瑟的气氛。这种气氛,正是作者此时心境的象征。
“长奈恹恹酒病,十年前梦,化作轻烟残月。”三句,是说长年沉湎于酒,如今又生病,以前做过的梦都变成轻烟和残月了。“长奈”,意为“怎奈”,含有无可奈何的意味。“恹恹”,是身体虚弱的意思。“十年”,指作者过去的十年间的生活。作者在十年前曾梦见自己成为一位诗人,但是后来却做了酒徒,连梦中的理想也成了泡影。“化作轻烟残月”,是说梦醒之后只剩下一缕轻烟和一轮残月。“轻烟”一词,写出了残月的朦胧不清,也写出了作者心中模糊不清的梦境。
“浅波飘荡,远山重复,那有梦魂飞越。”三句,是说水面上的波浪轻轻摇曳,远处的山峰层层迭起,那里怎么能有梦魂飞越呢?“浅波”、“远山”、“梦魂”,都是作者想象中的景物。这些景物,都是作者心中所想之物的形象化表现,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梦幻色彩的世界。这个世界中,既有现实的景物,又有虚幻的梦境;既有眼前的实境,又有遥远的幻境。这个世界是如此美妙而又虚无缥缈,它使人感到一种深深的迷茫和困惑。
“炉灰冷尽,只剩容华未消歇。”两句,是说炉中的灰已经冷了,只留下了容颜的美丽尚未消失。这里的“炉灰”,指的是作者当年所做的一首诗稿。“容华”,是指美丽的容貌。“未消歇”,说明作者仍然在苦苦地追求着理想。
“人间事、悽然翻笑,负了黄花,归舟斜日没。”三句,是说人间的事情真是让人感慨不已啊!辜负了美好的菊花,直到夕阳西下才乘船回家。“人间事”、“黄花”,都是指作者自己的事和生活。“悽然”,是形容世事沧桑、人事变化的一种感叹语气。“翻笑”,是说世事无常、人事变迁令人感慨万端。“负了”,是说辜负了;“归舟”,是说自己回到家中。最后一句是说直到夕阳西下才乘船回家。“归舟斜日没”,是说太阳慢慢地落下了,归家的心情也随之渐渐平静下来。
整首词写得委婉含蓄、深沉凝重,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才思与情感。同时,它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的意境优美、语言典雅、含蓄蕴藉、婉转多姿,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