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汾水滨,大儒又笃生。
弓旌不能屈,远追先民程。
发愤寻绝学,非为求名声。
卓卓辛与薛,时时在墙羹。
家学有渊源,丕承愈益精。
著书满箧笥,吾道赖干城。
愧吾风尘中,未获随景行。
河津既己远,谁人开我肓。
愿言去世网,窃附在嘤鸣。
勿嗤下里音,如何属韶英。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他对友人范彪的深厚情谊和对其才华的赞赏。
寄山西范进士彪西
闻道汾水滨,大儒又笃生。
弓旌不能屈,远追先民程。
发愤寻绝学,非为求名声。
卓卓辛与薛,时时在墙羹。
家学有渊源,丕承愈益精。
著书满箧笥,吾道赖干城。
愧吾风尘中,未获随景行。
河津既已远,谁人开我肓。
愿言去世网,窃附在嘤鸣。
勿嗤下里音,如何属韶英。
逐句释义及赏析:
- 闻道汾水滨,大儒又笃生
- 闻道汾水滨:听说汾水之滨有位大儒诞生。汾水,古称“汾”,位于中国山西省中部,古代文人常以之为象征,如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别友地”。
- 大儒又笃生:这里指的是范彪,字子奇,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出生于一个有深厚文化背景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 弓旌不能屈,远追先民程
- 弓旌不能屈:意指范彪立志远大,不屈不挠。这里的“弓旌”比喻为高官厚禄,而“屈”则表示不为所动。
- 远追先民程:意指他追求前人的学问和智慧,不断地超越前人。
- 发愤寻绝学,非为求名声
- 发愤:努力寻求。
- 寻绝学:寻找高深的学问。
- 非为求名声:并非为了追求名誉或地位。
- 卓卓辛与薛,时时在墙羹
- 卓卓:卓越、出众。
- 辛与薛:可能是对某个典故或人物的误传,但在此上下文中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才艺或品质。
- 时时在墙羹:形容其才华常常被人们看到,如同食物一般引人瞩目。
- 家学有渊源,丕承愈益精
- 家学:家族的学问或传统。
- 渊源:深厚的基础或根源。
- 丕承愈益精:继承并更加精湛。
- 著书满箧笥,吾道赖干城
- 著书:撰写书籍。
- 箧笥:小箱子,用来存放物品的地方。
- 干城:指坚固的城墙,常用来比喻坚强的意志或坚定的信念。
- 吾道赖干城:我的学说和思想需要这样的坚实基础。
- 愧吾风尘中,未获随景行
- 愧吾:惭愧于自己。
- 风尘中:指战乱或奔波的环境中。
- 未获随景行:没有能够跟随景色一起前行。
- 河津既已远,谁人开我肓
- 河津:河流渡口。
- 既已远:已经远离了。
- 谁人开我肓:谁能为我打开视野。
- 愿言去世网,窃附在嘤鸣
- 愿言:希望。
- 去世网:指脱离尘世的束缚。
- 窃附在嘤鸣:悄悄依附在小鸟的啼叫中。
- 勿嗤下里音,如何属韶英
- 勿嗤下里音:请不要嘲笑那些平凡的声音。
- 下里音:通俗的音乐或语言。
- 韶英:美好的言辞或文章。
- 如何属韶英:这些平凡的声音为何能成为美好的言辞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