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云起西陲,阴翳纷四塞。
地缺紫溟涨,天倾白日蚀。
中原正格斗,东南括民力。
宰相出管兵,奔走不得息。
江汉恃锁钥,矫矫虎而翼。
尾大莫敢制,痈溃徒自戚。
带甲十万人,秦越终异域。
诸藩复流虐,淮泗苦毕弋。
天子日深居,优诏还示德。
侧闻京尹令,上奉司马檄。
大募勇健儿,蹶张守坞壁。
老夫年半百,须发尚黎黑。
沃土弃蓬萧,诸男死锋镝。
入为饥寒并,出为豺狼逼。
不如事征战,横行寄胸臆。
诗句翻译:
当垂老别,枪云起西陲,阴翳纷四塞。
地缺紫溟涨,天倾白日蚀。
中原正格斗,东南括民力。
宰相出管兵,奔走不得息。
江汉恃锁钥,矫矫虎而翼。
尾大莫敢制,痈溃徒自戚。
带甲十万人,秦越终异域。
诸藩复流虐,淮泗苦毕弋。
天子日深居,优诏还示德。
侧闻京尹令,上奉司马檄。
大募勇健儿,蹶张守坞壁。
老夫年半百,须发尚黎黑。
沃土弃蓬萧,诸男死锋镝。
入为饥寒并,出为豺狼逼。
不如事征战,横行寄胸臆。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歌行体诗。全诗通过描述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
第一段描述了当时战争的紧张局面和混乱景象。诗人描绘了战云密布、阴霾笼罩的战场场景,以及大地被战火破坏后的荒凉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人民在战争中受到的伤害和苦难。
第二段转向对国家政策的反思。诗人指出政府正在大规模征兵,但士兵们却因为无法获得足够的补给而疲惫不堪。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即国家为了战争而耗尽了人力物力,但却无法真正赢得胜利。
第三段则转向个人命运的描写。诗人描述了自己在战争中受伤后的生活困境,以及家庭遭受的打击。这些描写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助感。
最后一段则是对战争的否定和对和平的向往。诗人表示自己宁愿选择参与战争,以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这首诗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诗歌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痛苦生活,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同时,它也展现了杜甫深厚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