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昧龙争日,风云得武臣。
乘时元赤帜,奋迹岂黄巾。
羽檄绥南服,天垣动北辰。
断蛇先谶楚,逐鹿后降秦。
建业王居正,洪都战血新。
旌旗迷过鸟,矢石骇潜鳞。
借箸应无匹,焚舟若有神。
阽危神稷重,仗节死生均。
日月躔双璧,羌戎奠九垠。
君恩五等锡,士气一朝伸。
孙子圭璋在,春秋俎豆陈。
白波吹浩溔,苍瓦覆嶙峋。
往事今为烈,羁人感自真。
临流独横涕,萧瑟对秋旻。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的字数和格式都是一致的。以下是逐句的释义:

  • 草昧龙争日,风云得武臣。
    “草昧龙争日”指的是乱世中群雄争霸的局面。这里的“草昧”表示混乱的状态,“龙争日”则形容英雄豪杰在乱世中争夺天下。
    “风云得武臣”意味着在这样的乱世中,那些有才能、有胆识的英雄豪杰得到了重用。

  • 乘时元赤帜,奋迹岂黄巾。
    “乘时元赤帜”指的是抓住时机,高举正义旗帜。这里的“元”可以理解为“最”,表示最崇高的。“赤帜”在这里指的是红旗,象征着光明和正义。
    “奋迹岂黄巾”则是说那些有志之士,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即使面对邪恶势力也不会退缩。

  • 羽檄绥南服,天垣动北辰。
    “羽檄绥南服”是指用书信或文书来安抚南方的百姓。这里的“羽檄”是一种古代的信使工具,类似于现在的信鸽。“绥南服”意味着安抚南方的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
    “天垣动北辰”则是指天空中的天帝之柱(北极星)被惊动了,这里用来比喻朝廷中的重要人物受到了震动,可能是指皇帝或者朝中的大臣们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强烈的反应。

  • 断蛇先谶楚,逐鹿后降秦。
    “断蛇先谶楚”指的是楚国先被预言家预言将会灭亡,因此提前采取措施防止了灾难的发生。这里的“断蛇”可以解释为采取措施阻止了可能发生的危险。
    “逐鹿后降秦”则是说在争夺天下的战争中,秦国最终战胜了其他诸侯国,成为了最后的胜者。这两句诗可能是在描述历史上的战争和政治斗争,暗示着胜利往往属于那些能够预见并采取行动的人。

  • 建业王居正,洪都战血新。
    “建业王居正”指的是建业(今天的南京)的王正在做正确的事情。这里的“王”字可以有多种解释,既可以理解为帝王,也可以理解为君主。
    “洪都战血新”则是说在洪都(今天的江西南昌)的战斗中,新的战争留下了新的血迹。这里的“战血”可以指战场上的血迹,也可以指战争带来的创伤和损失。

  • 旌旗迷过鸟,矢石骇潜鳞。
    “旌旗迷过鸟”指的是旗帜飘扬遮蔽了鸟儿的眼睛,使得它们无法看清楚。这里的“旗”可以指旗帜,也可以指其他飘扬的物体,比如云彩等。
    “矢石骇潜鳞”则是说炮弹和箭矢的声音吓坏了鱼儿的鳞片。这里的“矢石”可以指弹丸和箭矢,也可以指其它发射的武器。

  • 借箸应无匹,焚舟若有神。
    “借箸应无匹”可以理解为借助筷子的力量是无法比拟的,这里的“箸”可以指筷子。
    “焚舟若有神”则是说如果像神灵一样焚烧船只,那么力量将是不可估量的。这里的“舟”可以指船,也可以指其他水上交通工具,比如船桨。

  • 阽危神稷重,仗节死生均。
    “阽危神稷重”可以理解为在危险的边缘承受着重任的重量。这里的“神稷”可以指神祇或者祭祀用的谷物,也可以指重要的责任或使命。
    “仗节死生均”则是说在关键时刻,生死都是平等的。这里的“节”可以指权杖,也可以指节操或者其他象征权威的物品。

  • 日月躔双璧,羌戎奠九垠。
    “日月躔双璧”可以理解为太阳和月亮都位于天空中的两个圆形物体上,形成了双璧的形状。这里的“躔”可以指运行或飞行的意思,也可以指星辰的运动或变化。
    “羌戎奠九垠”则是指羌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安定地生活在边疆地区。这里的“九垠”可以指辽阔的地域,也可以指边疆或边境。

  • 君恩五等锡,士气一朝伸。
    “君恩五等锡”可以理解为君王给予了五位不同的恩惠或赏赐。这里的“五等”可以指等级或者分类,也可以指五种不同的恩赐或待遇。
    “士气一朝伸”则是说在得到君王的支持后,士气得到了提升。这里的“一朝”可以理解为一次或者一时的意思。

  • 孙子圭璋在,春秋俎豆陈。
    “孙子圭璋在”可以理解为年轻的孙子(即孙权)手中持有圭璋(古代的一种玉器),象征着尊贵和荣耀。这里的“孙子圭璋”指的是孙权作为年轻一代的代表所拥有的珍贵物品。
    “春秋俎豆陈”则是说在宴会上摆放着各种美食和餐具,展示了丰盛的宴席。这里的“春秋俎豆”可以理解为春秋时期常用的一种礼仪形式,也可以指各种菜肴和器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