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赵公子,侠气可师,高义附婚姻,愧非无忌奇才,有负前驱矜宠意;
吾家陆氏姑,遗徽未远,内宾能似续,纵洒睢阳血泪,怎酬旧日补缝恩?
【注释】战国赵公子,指赵胜,赵国的公子。侠气可师:侠士之气值得学习,这里指赵胜的侠义精神。高义附婚姻:高超的义气附于婚姻之事。高义附婚姻:高超的义气附于婚姻之事。愧非无忌奇才:惭愧自己不是无所畏惧的人。无忌奇才:无所畏惧之人。有负前驱矜宠意:辜负了先前那些以大度和尊贵态度对待我的人们的心意。前驱:前面的带头人或先行者。矜宠意:以大度和尊贵的态度待人之意。吾家陆氏姑,遗徽未远:我家有一位姓陆的母亲,她的美德还很远没有失去。遗徽:美德。遗:遗留;徽:美善的声誉。遗徽未远:美德还很远没有失去。内宾能似续:内宾(即内子)能够继续像以前一样。内宾:妻子。能似续:继续像以前一样延续下去。纵洒睢阳血泪:放纵地洒下睢水边的血泪。睢阳:古县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睢水,流经睢阳的黄河支流。睢阳血泪:比喻悲痛欲绝的心情。怎酬旧日补缝恩?旧日补缝恩:指丈夫为妻子缝补衣裳、修补衣物的恩情。补缝恩:比喻夫妻相互照顾、互相体贴的恩情。
【赏析】
《挽姊夫》,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诗人王昌龄与妻兄李邕同赴洛阳,不料李邕途中遇祸身亡,王昌龄悲愤交加,写下这首诗来悼念他。全诗四句,每一句中均有“挽”字,表现了诗人对李邕的深切哀悼之情。
第一句点题,直叙其人其事。第二三句,从两个方面写李邕之死,一方面是说他生前为人侠义,另一方面是说他死得冤枉。第四句,则写自己的哀痛之情。
诗的首句“战国赵公子”,是指李邕生前为人豪侠仗义,不拘小节,而其为人也恰如赵胜,有赵胜的侠气。次句说李邕生前为人侠义,可以作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但他却因高超的义气而受到别人的嫉妒,因而遭到不幸的横祸。第三句中的“高义”,既是指李邕的高风亮节,又是指他的侠肝义胆。第四句则是说李邕虽然已经死去多年,但他那侠肝义胆的精神仍然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末句“吾家陆氏姑”,是说自己的妻子姓陆,她是一位贤惠善良的女人,她的美德还没有丧失,而且她还能将这种美德延续下去。这一句既是对死者的一种安慰,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