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望中依约。
楼角。
亭馆太荒芜。
万株杨柳一行无。
风急战菰芦。
林际黑归一片。
雅点。
隔寺暮钟闻。
寂寥城上去闲云。
云薄带斜曛。
【诗句释义】
荷叶杯 自夕照庵步至万柳塘
夕照庵,即夕照寺庵。万柳塘:在今北京市西南郊,因塘边杨柳众多而得名。
三里望中依约。
三里:指距离。依约:隐隐约约。
楼角。
楼:佛塔或寺庙的建筑物。
亭馆太荒芜。
亭馆:佛塔或寺院中的房屋。太:十分。荒芜:草木不生,土地荒凉。
万株杨柳一行无。
行:行列。万株杨柳:形容柳树之多。一行无:一列也没有。
风急战菰芦。
菰芦:一种水生植物。风急:风很大。
林际黑归一片。
林际:树林边缘。黑归:黑得像一片一样。归:聚集。
雅点。
雅:高雅,这里指高洁、清雅。
隔寺暮钟闻。
隔寺:隔墙的寺庙。暮钟:傍晚敲的钟声。
寂寥城上去闲云。
寂寞:孤单。去:离开。闲云:飘浮不定的游云。
云薄带斜曛。
薄:迫近。带:笼罩。斜曛:夕阳西下时的晚霞。
【译文】
从夕照寺庵走到万柳塘(约三里路),远远看到寺院的楼角,但那亭台馆舍却十分荒凉,柳树万株,却不见一条整齐的行列,风很大,菰芦被吹得东倒西歪。树林边缘一片漆黑,只有归巢的鸟儿在聚集。隔院听到黄昏时敲响的寺钟声,孤寂地登上城墙,看见天上飘浮着悠闲自在的白云。天色渐暗,斜晖洒满山野。
【赏析】
此词是作者游览夕照寺时所写的一组咏景词。
上片写远望所见。起首四句,写从夕照庵走到万柳塘(约三里)所见到的景物。夕照庵,即夕照寺庵。万柳塘:在今北京市西南郊,因塘边杨柳众多而得名。“三里望中依约”一句,点出“夕照”二字;“楼角”两句,描绘出夕阳西下时,夕阳的余晖映照着寺院楼阁,而周围的亭馆却显得十分荒凉,寥寥无几的柳树也见不到整齐的排阵,更显出一派荒凉景象。
下片写近看所感。过片后五句,写近观之景。“万株杨柳一行无”五句,描写了杨柳丛中的情景。“万株杨柳”句,以“万株杨柳”来比喻垂柳成行的湖岸或岸边,形象鲜明。“风急战菰芦”二句,描写了风大时的情景,风吹芦苇发出沙沙之声,好像在打仗一样。“林际”三句,描写了树林边缘的情景。“黑归”二句,写林中归巢的鸟群在树丛间聚拢的情形,好像在说:“我们都是些自由自在的鸟儿。”这四句,把眼前所见的景象都写了出来,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可以感受到词人的所见之景。
写登城远眺所见。“雅点”两句,“雅点”是高雅、清雅的意思,指寺中的钟声;“隔寺暮钟闻”一句,意思是在离寺较远的城墙上也能听见寺里的暮钟声响起。而“寂寥”二句,则写出了一种孤寂的心情和心境,“寂寥”二句,写自己登上城头远望所见的情景。“云薄带斜曛”,天空中的云彩渐渐变得浓重起来,带着斜晖的余光。这里的“薄”和“带”都是动词,“云薄”是说云层变得很厚了,“带”是说云层像是披上了一层斜晖似的余光。“斜曛”是日落时分太阳光线斜射下来所形成的昏黄的余光。这两句,既写出了夕阳的景色,又写出了词人此时孤寂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