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筝床,停绣屟。
薄晕上红靥。
忍底生瞋,垂眼弄湘褶。
多应别院花枝,无心滟笑,便防到、目迎眉接。
展湘箑。
旋向芳草庭阴,翻翠弄蝴蝶。
故自喃喃,冷语逗来杂。
教侬欢怨都难,斜阳坐尽,又守过、半枝银蜡。
【注释】
①倚筝床:靠在筝床上。
②停绣屟:停止刺绣脚步。
③薄晕:淡红色的晕圈,这里指面颊上的红晕。
④忍底:怎的,怎么?生瞋:生了怒。垂眼:眼睛下垂。弄湘褶:弄弄湘妃竹的裙褶。
⑤多应:大概。别院花枝:别院中的花朵和枝条,泛指女子。滟笑:微笑。目迎眉接:眼神相迎,眉梢相接。
⑥展湘箑(xiān huī):展开湘妃竹扇。湘箑,一种扇子,用竹子做成。
⑦故自喃喃:故意地自言自语。冷语:冷漠的话语。逗:撩拨、引逗。来杂:引来各种声音。
⑧教侬欢怨都难:教你欢喜怨恨都难以做到。
⑨坐尽:坐到天黑。半枝银蜡:一半的银烛光。
【译文】
靠在筝床上,停下刺绣的脚步,淡淡的红晕上在脸颊上微微闪动。怎么生起气来了?斜着眼睛玩弄着湘妃竹的裙褶。大概那别院中的花朵和枝条,也无心微笑,便要提防着我,目光迎接,眉梢相接。展开湘妃竹扇,旋向芳草绿荫,翻弄着蝴蝶。你故意地自言自语,冷漠的话语,引逗来各种各样的声响。叫我欢喜又怨恨都难以做到,斜阳下坐到天黑,我又守候过半枝蜡烛。
【赏析】
此词是一首写闺中思妇情事的小令。作者祝允明以婉转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位少妇对心上人的思念与渴望。全词语言清新雅丽,情感细腻委婉,将思妇的娇艳妩媚与痴情深恋表现得入木三分。
“倚筝床,停绣屟”,点出时间、地点与人物。一个“倚”字,将思妇的娇艳妩媚形象地勾勒出来:纤弱的身躯倚在筝床上,一动不动。她的心思全放在了即将到来的离别上。“薄晕上红靥”,写其容颜。薄薄的胭脂淡淡地涂在两颊,映着红润的双颊,显得更加妩媚动人。“忍底生嗔,垂眼弄湘褶”,写其表情。生起气来,眼含泪痕,低垂着眼去弄弄湘妃竹的裙褶。这两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思妇因离别而产生的种种复杂的感情。
下片写思妇的心理活动:
“多应别院花枝,无心滟笑”,写其心态。大概那别院中的花朵和枝条,也无心微笑,便要提防着我,目光迎接,眉梢相接。“滟笑”,形容微笑时水波荡漾的样子。这里用“滟”字,写出她微笑时的神态之美。这句既写了她的微笑,也表达了她的戒备心理。“展湘箑,旋向芳草庭阴,翻翠弄蝴蝶。”写思妇的动作。她轻轻地展开湘妃竹扇,旋向芳草绿荫,翻弄着蝴蝶,好像在寻思些什么心事。
“故自喃喃,冷语逗来杂”,写思妇的语言。她想得太多,忍不住自言自语起来。这一句既写出了她的内心活动,又将思妇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结合起来,使思妇形象更丰满、生动。
“教侬欢怨都难,斜阳坐尽,又守过、半枝银蜡”,这是结句,也是全词的主旨所在。“教侬”是让之意;“欢怨”是情之状;“难”是情之难;“坐尽”是情之尽。最后一句写她把全部的爱都奉献给了对方,却得不到对方的回应,只好在夕阳西下之际,独自对着半支点燃的银蜡消磨时光。
语言清丽典雅,情感细腻委婉,将闺中少妇对心上人的怀念写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