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暖烘花,薄晴媚鸟,画帘不锁春愁。
旧梦山香,新声水调,为谁宛转勾留。
四栏人悄,隔衣影、云波乍流。
慢疑前度,疏柳西泠,月上洄舟。
泥他翠鬋青眸。
更倩东风,添写娇柔。
明去苏堤,夕阳芳草,酒边莫唱梁州。
恐伊小小,也凄咽、香魂玉钩。
弦停响远,不尽缠绵,消与蘋鸥。
【译文】
春天的暖和烘托着花儿盛开,天气晴朗时鸟儿在花间婉转歌唱。画帘不关春愁难遣,旧梦山香与新声水调,为谁宛转勾留?四栏人静悄,隔衣影、云波乍流。慢疑前度,疏柳西泠,月上洄舟。泥他翠鬋青眸,更倩东风添写娇柔。明日去苏堤,夕阳芳草,酒边莫唱梁州。恐伊小小,也凄咽、香魂玉钩。弦停响远,不尽缠绵,消与蘋鸥。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湖上旧游地庆宫春宴别时所作。
“初暖烘花,薄晴媚鸟,画帘不锁春愁。”这几句写景。春风初来,百花盛开,明媚的阳光使鸟儿欢悦地鸣叫,而此时却有一幅画帘把人们的视线挡住,使人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春愁”即因春而生出的种种愁绪。
“旧梦山香,新声水调,为谁宛转勾留?”此三句写情。“旧梦山香”,指对过去美好回忆的回忆;“新声水调”,指对新乐章的喜爱。“旧梦山香,新声水调”都为“为谁宛转勾留”作铺垫。作者在这里以问句的形式,将人物内心活动表达出来:“为谁”就是问“谁”值得自己如此“宛转勾留”。这里,“为谁”是虚写,实际是指代词“我”。“宛转勾留”是说,自己因为怀念故人,才如此留恋不去。“宛转”形容曲折、回环之意,这里用来形容自己的内心活动。
“四栏人悄,隔衣影、云波乍流。”写景。“四栏人悄”说明没有人在欣赏音乐;而“云波乍流”则写出了琵琶声音之美妙。“慢疑前度,疏柳西泠”,“疏柳西泠”即指西湖的孤山和冷泉亭,相传是白居易当年弹琴的地方。“前度”是说,作者不禁怀疑:刚才听到的是否就是当年白居易弹奏过的音乐呢?“月上洄舟”,指月色已从水面升起,而游船已经驶离岸边。这里的“洄”字,原指大河中水流回转,此处用它来形容月亮升起来的样子。
下片开头两句:“泥他翠鬋青眸,更倩东风,添写娇柔。”这是写琵琶女的形象。“翠鬋”、“青眸”分别指女子的头发和眼睛,这里借指琵琶手。“更倩东风”是说,希望东风能够吹拂她那娇柔和顺的面庞。“明去苏堤,夕阳芳草,酒边莫唱梁州。”这几句写送行。“明去”指明天就要离开;“苏堤”即苏堤春晓;“夕阳芳草”是描绘傍晚日落时美丽的景色;最后一句“酒边莫唱梁州”,指不要在离别时饮酒唱歌。“梁州”,曲名,这里泛指歌曲。
这首词写于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当时作者正在庆元府(今浙江宁波)任通判。词中所写的琵琶女,很可能就是王双喜。王双喜是庆元府的一名歌妓,她的琵琶技艺非常高超。据《古今小说》卷二十九载:“王六郎自到临安开解库,专宠一妾名双喜,善讴。一日值公出,双喜于后园弹琵琶。有书生姓贾名生者,慕其技而来听之。双喜曰:‘君非贾秀才耶?’生曰:‘然。’双喜曰:‘适闻尊堂高义,愿得一睹颜色,幸勿辞!’生曰:‘诺。’双喜乃取琵琶,倚柱而竖,轻拢慢捻,拨弄数番,曲终弦绝。生目注于双喜,双喜笑曰:‘妾善讴,不知尊堂高义何如?’生曰:‘吾父酷爱音律,常令妾奏一曲,辄称善。’双喜曰:‘若教妾一奏,尊堂必喜无疑矣。’生许之。”王双喜的琵琶演奏技巧非常高超,能弹许多名曲。这首词即是作者听了王双喜的琵琶演奏后所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