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婢,花优昙。
七年银烛侍清谈。
七年已抱五年病,舍利舁床听小参。
《桂殿秋·其四》是五代时期诗人奕绘的一首作品。全诗如下:
石榴婢,花优昙。
七年银烛侍清谈。
七年已抱五年病,舍利舁床听小参。
接下来将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 诗句解析:
- 石榴婢:“石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与爱情、美丽和生命力相关联。这里可能是指一种植物或物品,其形状或特性让人联想到娇媚的女子形象。“婢”,古代对仆人的称呼,这里指代的是侍女或是陪伴者。
- 花优昙:“花”指的是开花的事物,可能是某种植物或者花朵;“优昙”则是佛教中的一位菩萨的名字,常被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或者景象。
- 七年银烛侍清谈:这里的“七年”可能指的是时间的长度,也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的场合或事件持续了七年。“银烛”指的是银色的蜡烛,通常用于照明或庆祝。“清谈”则是指高雅、闲适的谈话。整句话的意思是,有一段时间(可能是七年)里,有一个女子(可能是侍女)在明亮的烛光下陪伴着,享受着高雅而悠闲的对话。
- 七年已抱五年病:“七年已抱”可能是指这个时间长度已经过去了七年,但仍然没有痊愈。“五年病”则是指这个疾病已经持续了五年。这句话表达了一种长时间的困扰和痛苦。
- 舍利舁床听小参:这里的“舍利”指的是佛祖释迦牟尼的遗物——舍利子,是一种象征佛法和佛陀智慧的物品。“舁”是抬的意思,“床”可能指的是一个休息的地方或者是某个容器。整体来看,这句话可能是描述有人(可能是病人或者病患的家属)抬着装有舍利子的容器在床上休息,同时听着僧人进行的简短的法事活动,以此来祈求早日康复。
这首诗通过对一个侍女在明亮烛光下的陪伴和陪伴者的长期病痛的描述,展现了一个关于爱与牺牲、美好与痛苦的复杂画面。它不仅仅是对一个特定情境的描绘,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人性中的善良、忍耐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