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来时,忆归时。
不语凭栏撚柳丝。
无人春昼迟。
寄欢诗,和侬词。
总是相思两字儿。
休教鹦鹉知。
【注释】
- 长相思:词牌名。又名“秋夜月”、“玉连环”。此调以三、四虚字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 来时:归来之时。
- 忆归时:思念回家之时。
- 不语:不言语。凭栏:倚着栏杆。撚:捻(niǎn),把丝线搓绕成绳或圈儿。柳丝:即柳条。指春天的柳条。
- 无人春昼迟:春日的白昼没有行人。
- 寄欢诗:寄去快乐和欢乐的诗。
- 和侬词:和你写词作诗。
- 总是相思两字儿:只是说相思二字而已。
- 鹦鹉:这里借指女子。
【译文】
记得你离去的时候,也记得你回来的时候。
我倚着栏杆捻弄柳丝,却无言以告。
在春光灿烂的日子里,没有行人,只有我独自徘徊。
寄去快乐的诗歌,和你的词作一起,表达我的思念之情。
这些词句,只不过是表达相思之意罢了。
不要让鹦鹉知道这一切。
【赏析】
《长相思》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名,因有“双叠”之别名。其格律为双叠,上下阕各四句,两结句前后对仗。上片起二句点明离合,下片承前起兴,由离而思,由思而生愁,最后归结于“只道是寻常”(张炎《词源》)。这首词,写的是离别相思,但写得非常含蓄婉转。
上阕先从对方说起,“来时”“忆归时”,都是回忆对方。回忆什么?是“不语”,“捻柳丝”。“不语”表明自己心中充满了惆怅之情;“捻柳丝”则暗示自己盼望对方早日归来的心情。“不言”与“无语”意思相同,但“不语”比“无语”语气重些。“拈”字,不仅写出了人的动作,而且把动作中蕴含的感情表现出来,使整个句子都洋溢着一股浓浓的情意。这种感情,正是作者内心所要倾吐的,所以,它才被紧紧地抓住,并加以突出。“不语”之后紧接着是“捻柳丝”,可见这是在春光明媚的一天里,两人在庭院中相会的情景,而此时正逢春昼,正是人们出游踏青的好时光。因此作者不禁想起了白居易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然而,今年此刻,却是“春昼无行人”,这是多么令人惆怅啊!于是,作者不禁想起杜甫的诗句:“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宿府题桃树》)由此可知,作者此时正在思念家乡,怀念亲人,因而“无语”也就不为奇怪了。这样看来,作者之所以不言语,是因为内心充满了惆怅之情的缘故,而这种情感又是那么强烈,所以只好用“不语”来表达了。
下阕紧接上阕“不语”一句,写景抒情。“无人”两句,是全篇的关键所在。一个“春昼迟”,既写出了当时的季节特征,同时也暗示了时间之久,从而进一步渲染了作者的孤独之情。正因为“春昼无行人”,所以才有了“倚栏撚柳丝”的举动。这个举动本身就包含着一种复杂的感情。它既有“倚杖望君归,楼上垂珠箔”那种期待之情,又有“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那种惜别之情。而“撚柳丝”,更是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撚”字,不但写出了动作,而且也表现出了动作者的内心活动。因为,此时此际,作者的心中已经充满了惆怅之情,再捻柳丝,只能徒增烦恼而已。
下阕最后三句,是全词的重点所在。“寄欢诗”、“和侬词”两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是指诗人把欢乐的诗寄给了对方,把词作送给了对方。虚写,则是通过这些词句表达出自己的相思之情。这两句词句,正是“总是相思两字儿”的具体表现。这两句词句中的关键词语是“两字儿”,也就是两个词语的意思。这两个词语分别是“相思”、“两字儿”,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相思”是“两字儿”的主要内容,而“两字儿”则是“相思”的具体化、形象化的表现。也就是说,“两字儿”就是“相思”的具体体现。这样一解释,读者就能清楚地看出这两个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了。
这首词虽然写的是相思之情,但却不同于一般的相思词。一般相思词往往只强调“相思”,而不顾及相思的对象是什么;而这首词却不同,它把相思的对象明确地写出来了,这就是“总是相思两字儿”。这样的写法,使得这首词具有了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