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响秋风。
叶叶声声晓露中。
拾取一枝阶下看,梧桐。
昨夜飕飕小槛东。
君听也应同。
寂寞孤衾睡未浓。
七夕中秋吹到了,朦胧。
难道檀郎耳不聪。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时,先通读全诗,了解大意;再逐句解读,结合题目要求分析其情感、表达方式等。
“南乡子·立秋闺怨”是一首小令词,描写的是女子在立秋日听到秋风的声音,而感到寂寞难耐的情景。
第一句“何处响秋风”,写听到秋风的声音。“响”字用得极好,它既表现了风的声响,更表现出风声的凄清和悲切。秋风萧瑟,吹拂着梧桐树,也吹动着闺中女子的心弦。
第二句“叶叶声声晓露中”,点明时间、地点和环境。“叶叶”“声声”,不仅写出了秋风吹过树叶发出的声音,还表现了女子听秋之声时的神态和心情。她好像听到了从梧桐树上飘落的落叶声,又像是从远处传来阵阵虫鸣,那声音是那样清晰,又那么凄婉,让人不禁想起“寒蝉凄切”的情景。
第三句“拾取一枝阶下看,梧桐”,进一步写女子听到秋风声后的反应。她把注意力集中到身边的一树枝叶上,仔细聆听,似乎要透过枝叶看到秋风的真实面目。这里用“拾取”、“看”两个词语表现了她听到风声后那种惊喜、好奇的心情。
第四句“昨夜飕飕小槛东”,写女子听到风吹梧桐叶的声音后所引发的联想。她想象自己昨夜睡梦之中听到的风声,一定是来自远方,因为只有远离家乡的人才会在夜晚听见秋风的啸声。这句中的“飕飕”二字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使秋风的声音显得更加凄凉、幽远。
第五、六句“君听也应同,寂寞孤衾睡未浓”,写女子对情人的思念。她想到:如果自己的丈夫也能听到这风声,他一定会和我一样感到寂寞难耐。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自己与丈夫的不同感受,同时也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七夕中秋吹到了,朦胧”及结尾“难道檀郎耳不聪”,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这两句以抒情的形式收束了全词,并巧妙地将词意引向更深一层的思考:为什么自己的丈夫听不到这风声呢?这既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埋怨,也反映了她对自己命运的哀叹。
【答案】
(1)译文:
不知哪里响起秋风。
清晨梧桐叶上的露珠滴答作响。
我拾起一枝梧桐叶子细看,原来是昨夜的风声。
昨夜你听到风声了吗?
你听来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寂寞难耐呢?
昨夜你睡得好吗?
我独自枕着孤衾还未入睡。
我听到的风声,难道是耳边的木管乐器不灵敏吗?
赏析:
这首闺怨词,借秋风之声抒写女子内心的寂寞。词人抓住听觉这一感觉器官进行抒情,别致新颖。开头一句,就写“何处响秋风”。这“响”字用得好,它既写出风的声响,又表现出风声的凄清和悲切。秋风萧瑟,吹拂着梧桐树,也吹动着闺中女子的心弦。接着作者就写她在清晨时分,听到梧桐树叶上的露水滴滴答答地滴落。这是在听到风声之后的反应。她把注意力集中到身边的一树枝叶上,仔细聆听,似乎要透过枝叶看到秋风的真实面目。这里用“拾取”、“看”两个词语表现了她听到风声后那种惊喜、好奇的心情。
三四两句写她听到风吹梧桐树的声音后所引发的一种联想。她想象自己昨夜睡梦之中听到的风声,一定是来自远方。因为只有远离家乡的人才会在夜晚听见秋风的啸声。这句中的“飕飕”二字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使秋风的声音显得更加凄凉、幽远。
五六两句写她听到风吹梧桐树的声音以后所引发的联想。她想:如果自己的丈夫也能听到这风声,他一定会和我一样感到寂寞难耐。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自己与丈夫的不同感受,同时也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写她的思绪。这两句以抒情的形式收束了全词,并且巧妙地将词意引向更深一层的思考:为什么自己的丈夫听不到这风吹梧桐树的声音呢?这既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埋怨,也反映了她对自己命运的哀叹。
(2)注释:①“立秋”指农历七月七日或八日。《礼记》曰:“立秋者商成于夏。”②“君”指男子。
(3)赏析:词人以秋风为载体,以梧桐叶声为触媒,借助丰富的想像,细腻地描绘出闺中女子因秋风吹梧桐而触动心绪的情状。
词人首先选取了最能引起人们联想的景物——秋风和梧桐叶声,作为描写的对象。秋天来临,天气渐冷,草木摇落,万物凋衰。这时,一阵风过后,梧桐叶上滴下的露珠就会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词人正是从这种最容易引起人感触的声音入手,来描写女子的内心世界的。
词人运用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来表现女子听到梧桐叶声之后的心理变化。先是“拾取一枝阶下看”,然后是“昨夜飕飕小槛东”,再后是“寂寞孤衾睡未浓”,最后是“难道檀郎耳不聪”。这几个动词分别传达出了她听到梧桐叶声之后不同的心理活动和感受。“拾取”表明她听到了梧桐叶声;“看”表明她在仔细观看;“未浓”表明她没有进入梦乡;“难道”表明了她的惊讶和不满。这些动作描写,都围绕着“梧桐叶声”展开,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得女子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词人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来描绘梧桐叶声。如“叶叶声声晓露中”一句中的“声声”,不仅表现出了梧桐叶声清脆悦耳的特点,而且使人仿佛听到了梧桐叶上露珠滴落的声音;“昨夜飕飕小槛东”中的“飕飕”,则运用拟人的手法,使人仿佛听到了风声;“难道檀郎耳不聪”,则运用反语的手法,使人感到女子对丈夫的抱怨和不满。
本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修辞方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内心充满矛盾、渴望爱情而又不得解脱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