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不可出,向晚过墙东。
节物无人外,秋声在此中。
艳歌双鬓白,浊酒一灯红。
遥想龙山畔,惟多落帽风。
【注释】
九:指农历九月,古人有重阳节。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因在秋季,故称“秋”。
集葛:即集贤院,是唐代皇帝召见百官、商议政事的地方。
书室:官署的书房。
得风池二字:指得到皇帝赐名“风池”的官职。
其一:诗作中第一首。
艳歌:《古诗十九首》之一,描写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寡妇思念丈夫而唱出的悲凉歌声。
双鬓:指女子的头发,这里借指妻子。
浊酒一灯红:形容室内昏暗。
龙山畔:地名,这里指洛阳东郊的龙门山,诗人曾游历于此。
惟多落帽风:意为只有洛阳的秋风最厉害。
【赏析】
这是一首重阳节登高之作。诗人登上高楼,放眼四顾,但只见墙外无人,秋声满耳,心中无限感慨。
首联写登高所见之景。“登高”,点出题意。重阳节登高,本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事,可此处却不说人们欢聚,反说登高不可出,可见诗人心情抑郁,无法排遣。“向晚过墙东”,点明登高的具体位置,墙东即东面,也即上文所说的无人处。“向晚”,点明时间,傍晚时分。“过”,动词,经过。“墙东”,方位词,墙的东边,即墙外无人处。两句的意思是说:登上高高的楼台,可是外面没有人,只有夕阳从西边落下,我只好从墙东经过。
颈联写诗人触景生情。“节物”,节日之物,即节令之物。“物外”,指人世之外,即尘世之外。“无人外”,即无人境。“秋声在此中”,即在无人境中听到秋天的声音。“此中”,指墙内。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重阳节的景物已经过去,但秋天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秋声”,是秋天特有的声音,如秋风、落叶、秋虫等。“在此中”,就是“在墙内”,也就是“在屋内”。
末联是全诗感情的升华。“艳歌双鬓白”,是说妻子年岁已老,头发已白。“双鬓”,指妇女黑发两旁的鬓发,代指妇女。“一灯红”,是说室内灯光微弱。“一灯”,泛指灯光,特指室内的灯光。“红”是形容词,这里用来形容光的暗淡。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美丽的妻子如今已是白发苍苍,而我也只能在这阴暗的灯光之下度过残年。这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妻子年老,虚写自己衰老;实写妻子愁眉不展,虚写自己愁容满面。
尾联是全诗感情的升华。诗人遥想洛阳东郊龙门山,那里曾有他和卢氏的美好时光,那地方也曾有他与卢氏的许多风流往事。现在卢氏已去多年,自己也已白发苍苍,独对空房,唯见落帽秋风。“惟”,只。“多”,“徒然”。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唯有洛阳的秋风吹拂着我那斑白的头发,吹拂着那空寂的灯盏,发出微弱的光芒。这两句是虚写,既写出诗人的孤独寂寞,又写出他对卢氏的深切怀念。
这首诗是诗人在重阳节登高时所作,表现了他孤独、寂寞、凄苦的心情。诗中没有直接写到自己的身世遭遇,而是通过重阳节登高所见和所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悲凉之感,含蓄深沉,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