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采石矶,残雪嵌巑岏。
青松出秀色,黄竹垂琅玕。
碑版悬阁道,祠宇灿林端。
曾闻宫锦袍,啸咏过前滩。
供奉一云没,太息思才难。
舍舟入衢国,风疾客衣寒。
【诗句注释】
- 采石矶:位于安徽芜湖境内的长江北岸,因李白曾在此游赏而留名。
- 巑岏:山崖陡峭不平貌。
- 青松出秀色:形容松树苍翠挺拔,姿态优美。
- 黄竹垂琅玕:形容竹子黄色,且有光泽,下垂如玉,美如珠串。
- 碑版悬阁道:指山上的石碑和楼阁高悬在峭壁之上。
- 祠宇灿林端:指山中祠堂庙宇在树林间显得灿烂夺目。
- 宫锦袍:皇宫华丽的服饰。
- 啸咏:吟诗作赋,歌唱。
- 供奉:指宫中的官员或侍从。
- 太息:叹息,哀叹。
- 舍舟入衢国:放弃船桨上岸进入国家。衢国即指中国。
- 风疾客衣寒:形容旅途艰辛,风大衣服被吹得寒冷。
【译文】
行至采石矶,残雪覆盖了险峻的山崖。
青松挺拔,展现出秀丽的色彩,黄竹下垂,如同珍珠般璀璨。
石碑刻字高挂于山崖之上,祠庙矗立在树林之中熠熠生辉。
曾经听闻过皇宫中华丽服饰的身影,他在这里发出嘹亮的歌声。
但如今供奉一去不复返,令人感到深深的哀伤才子难觅。
舍弃船只,踏上陆地,进入国家,感受着风的猛烈使衣裳变得单薄而寒冷。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游览采石矶时的所见所感的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以及与古人遗迹相联系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人才流失的感慨。
首句“我行采石矶”,直接点明此行的目的——游览采石矶。接着以“残雪嵌巑岏”形象地描述了岩石上的积雪,突出了环境的险峻。
第二联转向自然景观的描述,“青松出秀色,黄竹垂琅玕”,用词细腻,既写出了青松与黄竹的外观之美,也暗合了它们的寓意——青松代表坚韧不拔的精神,黄竹象征节操高尚。
第三联进一步扩展了前两句的内容,将视线从山崖转向了山上的石碑和庙宇,这些建筑在山中的林间闪耀着光辉,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庄重与神圣。
第四联转入对历史的追忆,“宫锦袍,啸咏过前滩”,描绘了一个古代人物的形象,他的出现不仅给前滩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给诗人带来了灵感与欢悦。
第五联则由景及情,表达了对这位古人的思念与哀愁:“供奉一云没,太息思才难。”这里的“供奉”可能指的是那位吟咏过的古代人物,他因为某事离开或消失,让诗人感叹才子难得。
最后一句“舍舟入衢国,风疾客衣寒”,则是诗人在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旅程后,到达目的地时的情景描述,体现了旅途的艰苦。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历史文化的感悟与留恋,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