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放鹤因名亭,今年鹤在如有情。
栖松友鹿颇适性,餐风饮露已养翎。
四柱何曾与为槛,鹤自不去生吾感。
岂伊犹忆稻粱恩,此而放之翻觉慊。
嗟哉物类有若斯,掉头去者诚何为。

【注释】

放鹤亭:旧亭名,在今江苏南京市。

去年放鹤:指作者去年在放鹤亭放飞白鹤之事。

今年鹤:指今年春天的白鹤。

栖松友鹿:指松树和鹿相伴。

餐风饮露:指白鹤在野外觅食。

四柱:亭子四根柱子。

何曾:不曾。

生吾感:让我感到遗憾或感慨。

岂伊:难道。

犹忆:记得。

稻粱:谷物的总称,此处指米饭和豆子。

慊(qiàn):满足,心满意足。

嗟哉:感叹词。

物类:事物类别。

掉头去者:指离开的人。

诚:实在,确实。

【赏析】

《放鹤亭对鹤作歌》是一首咏物诗。诗中以白鹤为中心意象,通过描写白鹤与放鹤亭主人之间的情感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生命、对自由和对友情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首句“放鹤因名亭”,诗人开篇便点明了主题——放鹤亭的名字来源于去年他在此地放飞白鹤的经历。这种巧合让读者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二句“今年鹤在如有情”,诗人用“此而放之”一词,表达了自己对放鹤亭主人的情感寄托。他认为,放鹤亭的主人不仅为白鹤提供了一个栖息之所,更给予了它们自由飞翔的空间。这种关爱之情,使得白鹤仿佛有了情感一般,与放鹤亭主人产生了深厚的情感联系。

接下来的两句“栖松友鹿颇适性,餐风饮露已养翎”,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放鹤亭内的景象。他发现松树和鹿相伴,白鹤们在野外觅食,生活得十分惬意。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展现了一种与世无争、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四句“四柱何曾与为槛,鹤自不去生吾感。”,诗人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自己对放鹤亭主人的感慨。他认为,虽然放鹤亭的四根柱子看似限制了白鹤的自由,但实际上它们并没有真正成为束缚。相反,白鹤反而因此而更加自由地飞翔,这让诗人深感遗憾。

五句“岂伊犹忆稻粱恩,此而放之翻觉慊。”,诗人进一步展开了对自由的思考。他认为,放鹤亭的主人可能还记得稻米和豆类的恩情,但在他看来,将白鹤放飞到野外才是真正的自由。这种观点引发了他的思考:真正的自由是什么?它是否意味着我们要放弃一切束缚?

六句“嗟哉物类有若斯,掉头去者诚何为。”,诗人再次发出了感叹。他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有其独特之处,而人类却总是试图去模仿它们。然而,当人们开始模仿时,往往会失去原本的本质。这里的“物类”指的是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等生物,而“物类有若斯”则是对这些生物特性的一种赞美。同时,诗人也暗示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不要试图去模仿它们,而是要学习它们的特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最后两句“掉头去者诚何为”,诗人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那些离开的人其实并不值得同情或可怜他们的处境。相反,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勇敢地面对挑战和困难。这里的“掉头去者”指的是那些选择离开的人,而“诚何为”则是对他们的一种质疑,让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整首诗以白鹤为中心意象,通过描绘放鹤亭主人与白鹤之间的情感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生命、对自由和对友情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让人们看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