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状不一,高下顿尔殊。
高可望饼饵,灾后口聊糊。
下者春即潦,根黄苗半枯。
哀哉㷀㷀民,食将近夺乎。
加赈至夏五,仓储嗟无馀。
博施古已难,况多蠹役徒。
岂如接青黄,各为足食谋。
见高固少慰,见下增忧吁。
慰不抵忧多,民艰纷跸涂。
【注释】
麦田:指农民的田地。状不一:形容麦苗的生长情况不一样。顿尔殊:顿时差别很大。高可望饼饵,灾后口聊糊:高地上可以望见远处的饼饵(古代的一种食物),灾后人们只能勉强糊口。下者春即潦:低洼的田里春天就成为积水。根黄苗半枯:庄稼的根部变黄,植株半干枯萎。㷀㷀民:老百姓。加赈至夏五:赈济物资直到农历五月。博施古已难,况多蠹役徒:大笔的钱物施舍,在古代就已经很困难了,更何况现在的官吏们又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接青黄:指接上年秋天种下的庄稼,让它长成;青是春季播种的作物,黄是秋季收割的庄稼。各为足食谋:每个人都想自己有饭吃。
【赏析】
全诗以“麦田”为题,描绘出一幅农民受旱灾折磨的情景,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悲惨遭遇。
首联:“麦田状不一,高下顿尔殊。”诗人开篇先写麦田中麦苗生长的情况各不相同,高地上可以望见远处的饼饵,灾后人们只能勉强糊口;低洼的田里春天就成为积水,庄稼的根部变黄,植株半干枯萎。
颔联:“下者春即潦,根黄苗半枯。”这一句写出了农民的悲惨生活,他们的生活困苦到了极点。
颈联:“哀哉㷀㷀民,食将近夺乎?”诗人进一步描写农民们的困境,他们的生活艰难到几乎无法维持生命的地步。
尾联:“加赈至夏五,仓储嗟无馀。”诗人感叹道,即使政府增加了赈济物资,但仍然难以满足灾民的需求,仓库里的粮食已经所剩无几。
最后两句:“博施古已难,况多蠹役徒。”作者指出,即使是古代的大恩大德也难以做到如此慷慨,更何况现在的官吏们又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
这首诗通过描绘农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不满。诗人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农民的悲惨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农民的痛苦和无助。同时,诗人也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希望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减轻百姓的负担,让农民过上安定的生活。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