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秋河为灾,乃在孙家集。
漫渠未填筑,遂致洪波吸。
亟命事修防,亦得成功立。
其如已泄波,往往淤泥积。
荆山桥下川,较昔高数尺。
微山乃倒漾,沛鱼今在泽。
黍恐不能种,而况冀收麦。
疏瀹莫惜费,此实目所急。
同时毛城铺,分流减来脉。
治标出无柰,堤成应即塞。
而何值邂逅,河臣数经易。
因循置度外,庐凤复遭厄。
二患均要务,展转增反侧。
泻者塞其流,渟者疏其偪。
往哉相和衷,宣防勉奏绩。
讵可惜一劳,未敢期永逸。
但望夏田耕,稍救民残息。
斯则宣力多,岂在日扈跸。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许衡所作的。许衡,字鲁斋,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曾历任河南、陕西等地的儒学教授和经略史事,对元代的教育和文化事业有较大贡献。他一生清廉正直,不慕富贵,生活俭朴,为官清正,深受百姓爱戴。

许衡在任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儒学提举时,目睹当地黄河多次泛滥成灾,民不聊生。于是上书朝廷请求疏通堵塞河道,以减少灾害。他的建议被采纳后,他亲自前往实地考察了荆山桥等处,并撰写了《浚通荆山河堤》一诗,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首诗就是许衡在任河中府儒学提举期间所作。

全诗共七律八句。每一句都紧扣着“疏浚”二字,层层深入地展开描写,表达了诗人治理黄河的决心和期望。

首联“去秋河为灾,乃在孙家集。”写去秋黄河发生洪灾,原因就在于孙家集一带的河堤未筑好。这一句交代了诗人治理黄河的背景和缘由。

颔联“漫渠未填筑,遂致洪波吸。”写河水漫溢未填筑的河堤,导致洪水泛滥成灾。这一句描绘了黄河泛滥的惨状。

颈联“亟命事修防,亦得成功立。”写朝廷紧急命令修建河堤,终于取得了成功。这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治理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尾联“其如已泄波,往往淤泥积。”写黄河已经溢出河道,常常堆积了大量的淤泥。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治理问题的担忧和焦虑。

五、六句“荆山桥下川,较昔高数尺。微山乃倒漾,沛鱼今在泽。”写荆山桥下的河流与以往相比水位上升了很多,微山湖也出现了倒漾现象,而沛鱼现在只能在泽中生活。这两句描述了黄河下游地区水位上涨的情况以及鱼类的生存状态。

七、八句“黍恐不能种,而况冀收麦。疏瀹莫惜费,此实目所急。”写如果不及时疏浚河道,恐怕连种子都无法撒下去,更不用说收成小麦了。因此必须不惜花费人力物力来疏浚河道。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计的关心和对水利事业的重视。

最后两句“同往会商疏浚荆山桥堵筑毛城铺等工诗以示志。”写许衡与同行官员一同商议疏通荆山桥和堵塞毛城铺等工程事宜,并作诗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这两句体现了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首诗以叙事为主,语言朴实无华,但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对黄河治理的描写,展现了许衡为国家治理事业所付出的努力和贡献。同时,通过诗歌的形式,将许衡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读者,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精神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