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北无河患,卢沟桥南河患频。
桥北堤防本不事,桥南筑堤高嶙峋。
堤长河亦随之长,行水墙上徒劳人。
我欲弃地使让水,安得馀地置彼民。
或云地亦不必让,但弃堤防水自循。
言之似易行不易,今古异宜难具论。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过卢沟桥”一句,写桥北地势平坦,没有河水泛滥之患;“卢沟桥南河患频”,写桥南地势低洼,常有水灾发生。这两句以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卢沟桥南北的不同地理环境。
“桥北堤防本不事”,“桥南筑堤高嶙峋”二句,写在桥北没有筑堤防,而在桥南却筑有高达山崖一样的堤防,这是为了防洪而建。这两句中,“桥北”“桥南”,指卢沟桥的南北两边,“堤防”“堤防”,指修筑堤防,“不事”“筑有”,是说卢沟桥南北的地理条件不同,因而所采取的措施也不同。
“堤长河亦随之长,行水墙上徒劳人。”二句,写由于筑有堤防,使河与堤之间的水面也相应地加长。这句中,“堤长”“河亦随之长”,是说河与堤之间的水位差也随着堤的长而加大;“行水”与“徒劳人”,则形象地写出了人们为治理水患付出的辛劳,以及因治水而耽误的时间。
“我欲弃地使让水,安得馀地置彼民。”二句,写作者希望放弃这块土地,让洪水流过去,但又能有什么多余的余地安置那些被淹的百姓呢?这两句是说,如果放任洪水横流,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更多更大的危害。
“或云地亦不必让,但弃堤防水自循”二句,写有的人认为,即使要牺牲一点土地,也不必让给洪水,只要把堤防修好,就可以防止洪水泛滥。作者不同意这种观点,指出:从古到今,都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言之似易行不易”。这两句中,“或云”“言之”,是说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地亦不必让”是说没有必要牺牲土地,而“弃堤防水自循”则是说要修好堤防即可。作者认为,这样做虽然简单,但要解决根本问题却是困难的。这两句中,“言之”、“行之”,指说话和做事;“似易”、“不易”,是说容易和困难。这两句话是说,从表面上看,似乎容易做到,但实际上却很难做到。
最后两句,“今古异宜难具论”,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就难以找到一种适合的办法。这一句中,“今古”、“异宜”指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况。这句话是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没有一个能够解决根本问题的合适办法。
【答案】
《过卢沟桥》是清代诗人朱锡庚的作品。此诗写卢沟桥的南北两侧地势差异造成的河流泛滥问题。全诗共八句,前六句写卢沟桥的南北地势差异及由此造成的河流泛滥问题;后两句写对治水问题的看法。前六句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地势差异造成的问题。最后两句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指出解决的根本办法。全诗言简意赅,立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