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景宜遥看,到寺无多奇。
却见遥看处,纷然画景披。
予因是絜矩,万事皆如兹。
动而世为道,言行法则垂。
此言往者然,至若生同时。
远则有望耳,不厌更近之。
偶此道中庸,释典何即离。
阇黎粥饭罐,奚足语以斯。
可惜占福地,尽属黄与缁。
忆我前度来,回銮驻道陲。
彼时亦逢雪,瑞叶纷葳蕤。
翠柏红墙间,寒剽送响迟。
谓是宜图取,若霭属车随。
粉本为指授,帧端题以诗。
逮今成旧迹,宝笈藏石渠。
六霙仍践盟,旋融春光熙。
数间精舍中,月户亲凭窥。
千林复万巘,色相难为辞。
传语示其弟,坚頫踪可师。
这首诗是张若澄在绘制镇海寺雪景时,有感而发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诗的开头四句:
- “寺景宜遥看,到寺无多奇。” 描述了从远处观赏寺庙的景象,发现其并无太多特别之处。
- “却见遥看处,纷然画景披。” 当靠近一看,才发现原来寺庙中的美景都被画家描绘得如此细致。
接下来的八句:
- “予因是絜矩,万事皆如兹。” 作者因为这次经历,明白了万事万物都是如此,不需要过多地追求。
- “动而世为道,言行法则垂。” 指出了行动和言语都应该遵循道德准则。
- “此言往者然,至若生同时。” 这里的“言”指的是前面提到的道理,而“至若”则表示这些道理适用于不同时间、不同情况的人。
- “远则有望耳,不厌更近之。” 表达了即使遥远也能看到这些美好,但更希望近距离体验。
- “偶此道中庸,释典何即离。” 在这里提到了中庸之道,暗示了禅宗与佛教教义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分离的。
- “阇黎粥饭罐,奚足语以斯。” 这句话可能是在讽刺僧侣们过于关注物质享受,忽视了修行和教化。
后面的几句主要描述了寺庙中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
- “可惜占福地,尽属黄与缁。” 可惜的是这片福地被黄色和僧人所占有,可能暗指世俗的繁华被僧侣们占据。
- “忆我前度来,回銮驻道陲。” 回忆起自己上一次来到这里的情景,然后回到寺庙的外围。
- “彼时亦逢雪,瑞叶纷葳蕤。” 当时也遇到了下雪的美景,瑞雪覆盖下的树木繁茂而有生机。
- “翠柏红墙间,寒剽送响迟。” 翠绿的柏树和红色的墙壁之间,寒风传来的声音显得格外缓慢。
- “谓是宜图取,若霭属车随。” 认为这里应该画下来,就像云雾缭绕的车跟随一样。
- “粉本为指授,帧端题以诗。” 这是一幅画作的基础,上面用诗歌进行指导和描述。
- “逮今成旧迹,宝笈藏石渠。” 如今这幅画已经成为了历史遗迹,珍藏在石渠中。
- “六霙仍践盟,旋融春光熙。” 六次降雪仍然遵守约定,春天的景色因此变得明媚起来。
- “数间精舍中,月户亲凭窥。” 在几间精致的房屋里,月光透过窗户让人能够窥视。
- “千林复万巘,色相难为辞。” 无数的森林和山峰,它们的色彩和形态难以用语言形容。
结尾两句:
- “传语示其弟,坚頫踪可师。” 将这个美好的场景告诉弟弟,让他也能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镇海寺雪景的描绘,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自然和谐的理念。诗中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诗人表达了对禅宗哲学的理解和认同。同时,通过对比世俗繁华与僧侣生活的不同,反映了对世俗生活的批判。整体上,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