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跻步崇岭,摩诘画中诗。
岑壑依然在,川原望里奇。
重来犹切切,欲去更迟迟。
孤鹤唳层巘,孙梧擢老枝。
苔纹迷近砌,鹿迹印斜岐。
座静来青黛,窗虚浸曲池。
怀恩常抚迹,忆昔更含悲。
当日乾乾意,身肩始得知。
【注释】
攀跻步崇岭:攀登高岭。
摩诘画中诗:指王维的《青翠山水图》等作品。摩诘,即王维的字。
岑壑依然在:指山峦依旧。岑壑,指山间的深壑。
川原望奇丽:指平原上的景致奇异秀丽。川原,泛指平原地区。奇丽,奇异而美丽。
欲去更迟迟:形容依依不舍的样子。
孤鹤唳层巘:指孤独的大雁在高山峻岭上鸣叫。唳,鸟叫声。
孙梧擢老枝:指老树枝头有孙桐树。孙梧,一种树木名。擢,长出或突出。
苔纹迷近砌:指苔藓爬满了台阶和墙壁。
鹿迹印斜岐:指鹿在小径上留下的足迹。
座静来青黛:指坐在石阶上的人在青石板上的影子映着绿色。座,指石阶。青黛,青黑色的石头。
窗虚浸曲池:指窗外清澈的池水映射在窗棂上。虚,空的意思。
怀恩常抚迹:指怀念过去的人时总是抚摸过去的痕迹。怀恩,指怀念的人。
忆昔更含悲:回忆往昔时更加悲伤。
当日乾乾意:当年他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乾,干、坚定的意思。
身肩始得知:只有亲自承担过重任后才知道。
【赏析】
这首诗是恭和皇祖圣祖仁皇帝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其九的一首七绝诗作。
此诗为作者游览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中的“四面云山”时所感而作,描写了山间景色之美。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感人,意境深远悠扬。
诗的前两联写登临之乐,表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欣赏;后两联则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第一联:“攀跻步崇岭,摩诘画中诗。”这句诗写出了诗人登上山峰,看到了美丽的风景,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这里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山与诗联系起来,使整个诗句充满了诗意。
第二联:“岑壑依然在,川原望奇丽。”这句诗进一步描绘了山间景色的美丽。这里的“依然”一词表示时间的流转,而“奇丽”则强调了自然景观的独特之处。整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之情。
第三联:“重来犹切切,欲去更迟迟。”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对再次游览的兴趣和留恋之情。这里的“切切”形容心情迫切,而“迟迟”则表达了犹豫不定的感觉。整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留恋之情。
第四联:“孤鹤唳层巘,孙梧擢老枝。”这句诗通过描绘大雁和老树枝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界生命力的赞叹。这里的“唳层巘”形象地描述了大雁在高峻山峰上的鸣叫,而“孙梧擢老枝”则表达了老树枝头上长出了新的嫩叶的情景。整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活力的赞美之情。
第五联:“苔纹迷近砌,鹿迹印斜岐。”这句诗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受。这里的“苔纹”指的是苔藓生长在石头上的痕迹,而“鹿迹印斜岐”则描绘了动物在小路上留下足迹的景象。整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细节,表达了诗人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和关注。
第六联:“座静来青黛,窗虚浸曲池。”这句诗通过描绘石阶和窗户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里的“青黛”指的是青石板的颜色,而“曲池”则指池塘的形状。整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憧憬。
第七联:“怀恩常抚迹,忆昔更含悲。”这句诗通过表达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怀念之情,表现了诗人的情感变化。这里的“怀恩”指的是怀念某人或某种情怀,而“忆昔”则表达了回顾过去的记忆。整句诗通过描述情感的变化,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第八联:“当日乾乾意,身肩始得知。”这句诗通过回顾过去的誓言和决心,表明了自己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责任担当。这里的“乾乾意”指的是坚定的决心和意志,而“身肩始得知”则表达了只有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整句诗通过回顾历史事件和个人经历,展现了诗人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担当。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人物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