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田未致手亲畦,俸养何妨刺齿肥。
常把一篇弘景传,殊途要欲有同归。

注释:春天还没有种下田苗,亲动手去亲自管理畦地。养家糊口并不妨碍我刺齿增肥。常常把《弘景传》放在一边,但殊途要欲达到同归。

赏析:这首诗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期间所作。他任杭通判官时,曾写过一篇关于农田水利的奏章,并自作《春田杂兴十首》,其中第五首为:春田未致手亲畦,俸养何妨刺齿肥。常把一篇弘景传,殊途要欲有同归。

诗中“春田未致手亲畦”中的致,意为“做”、“耕种”,亲畦即自己亲手耕作田间。苏轼认为耕田劳作是养育百姓、造福社会的好事,所以他不辞辛劳地亲自去耕耘自己的田地。

“俸养何妨刺齿肥”中的俸养,意指俸禄,古代官吏的薪水。苏轼认为虽然自己享受着朝廷的俸禄,但他仍不忘劳动人民的利益,所以不辞辛劳地去耕种田地。

“常把一篇弘景传”中的弘景传,是指《弘景传》,这是一篇关于农业技术的文章。苏轼通过这篇文章向农民传授了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农耕。

“殊途要欲有同归”中的殊途,意指不同的方法或途径。苏轼认为虽然自己从事的工作与农民的不同,但他所追求的目标却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造福社会。

这首诗反映了苏轼关心民生、热爱劳动的精神。他的这种精神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