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年残景,三九初交,东阁还凄寂。
暖光晴昼,全不似、风雪来时寒色。
春愁预惹,待重理、何郎吟笔。
不知他、何处香来,竹外一枝先得。
全身小映清池,看蝶影横斜,粉光如拭。
清姿消瘦,应未许,此际偷吹横笛。
水村山郭,想更有、千株欹侧。
约明朝、小酌休迟,去访石亭消息。
注释
1 逼年残景:指临近年末的景色,残景意味着即将过去的一年。
- 三九:古代以九天为一个周期,每九天为一个“三九”或“冬九”,这里的“初交”指的是开始接近冬至。
- 东阁还凄寂:表示东阁(可能是指家中书房)里依然很安静、冷清。
- 暖光晴昼:阳光明媚的白天。
- 风雪来时寒色:指冬季风雪天气时的寒冷景象。
- 春愁预惹:春天的忧愁已经提前产生了。
- 何郎吟笔:何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人,他的诗才被后人称为“何郎”,这里指代诗人自己想要模仿何人的风格。
- 不知他、何处香来,竹外一枝先得:不知道那香气是从何处来的,只有竹外的梅花先得到了这香气。这里的“他”可能是指其他花木。
- 全身小映清池:整个身体轻轻地映在清澈的水塘中。
- 看蝶影横斜,粉光如拭:看到蝴蝶的影子在水面上斜斜地飘动,水塘中的花瓣像被擦拭过一样洁白。
- 清姿消瘦,应未许:形容梅花瘦弱的姿态和清丽的色泽,似乎不愿意接受这寒冷的环境。
- 此际偷吹横笛:在这个时刻偷偷地吹起横笛,可能是为了排解内心的忧郁。
- 水村山郭,想更有、千株欹侧:想象水边村庄和山边的城郭,那里还有更多的梅花树倾斜着枝干。
- 约明朝、小酌休迟,去访石亭消息:约定明天小酌,不要耽误,去探访那个叫做“石亭”的地方,可能是诗人的一个秘密地点或者某个与梅花有关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一个冬天的傍晚,独自在书房中欣赏梅花的情景。诗中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挺立的品格。
首句“逼年残景,三九初交”直接引入了季节背景,即接近年末,而此时正是冬至时节,寒冷的气息弥漫。接着诗人用“东阁还凄寂”表达了室内环境的冷清,与室外的严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梅花的美丽与坚韧,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暖光晴昼,全不似、风雪来时寒色”描绘了室外阳光明媚的一天,但与风雪过后的寒冷相比,似乎显得不够温暖。这一转折不仅展示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
诗中的“春愁预惹,待重理、何郎吟笔”表达了诗人因春天的到来而提前感受到的忧愁。这种忧愁并非因为季节的变化,而是由于内心的某种期待和不安。这种情感的抒发,使得诗歌更具有了抒情色彩。
“不知他、何处香来,竹外一枝先得”这句诗通过询问香气的来源,展现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特别是“竹外一枝先得”一句,不仅描绘了梅花的独特美态,也暗示了诗人对于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独特感受和品味。
最后两句“全身小映清池,看蝶影横斜,粉光如拭”则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窗外的自然美景。这里的“清池”和“蝶影”都是诗人眼中的美景,它们与“全身小映”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而“粉光如拭”则进一步强调了梅花的娇艳和清新,让人仿佛能闻到它的芬芳。
这首诗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同时,通过季节的变化和内心情感的抒发,使诗歌具有了更深的内涵和更广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