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一陈,太学无弃人。
北京有一李,太学多端士。
李先生,讲《五经》,公侯环坐听《鹿鸣》。
桥门荷校辱非刑,诸生举幢呼阙廷,会昌上奏太后惊。
陈先生,考绩至,手书《四箴》返金币,招之不住守吾志。
危哉履虎幸不噬,两贤道同命则异。
君不见西市将杀薛夫子,灶下老仆哭不止。

《南陈北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表达了对南北两位杰出人物的赞美和怀念。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

  1. 南京有一陈:这里的“陈”指代的可能是陈独秀,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他以其卓越的理论贡献和革命活动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2. 太学无弃人:这里的“太学”指的是古代的学校,通常为培养官员而设。“无弃人”即没有浪费或埋没人才的意思,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人才的珍贵。
  3. 北京有一李:此处的“李”是指李大钊。李大钊是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他的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太学多端士:“端士”在这里指的是有道德修养、才华横溢的人。这句诗意味着在北京的高等教育机构中有许多这样的优秀人才。
  5. 李先生讲《五经》:《五经》指的是儒家的五部经典著作:《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这里提到李先生在讲解这些经典,表明他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理解和传授知识的能力。
  6. 公侯环坐听《鹿鸣》:这句话描绘了一个贵族聚集的场景,其中公侯们围坐在一起聆听一位名叫《鹿鸣》的先生讲授。这可能象征着学问与权力的结合,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学术的重视程度。
  7. 桥门荷校辱非刑:这句话中的“桥门”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场所或者是一个比喻性的表达。“荷校”意为接受教育,“辱非刑”则可能表示一种不以严厉的方式对待学者的态度。
  8. 诸生举幢呼阙廷:这里的“诸生”指的是学生或学者。他们举起旗帜,高声呼喊,表达了对李先生教诲的尊敬和追随。
  9. 会昌上奏太后惊:这里的“会昌”可能指的是某个官员的名字或者是某个事件的名称。上奏太后则是向朝廷报告,“惊”表达了太后对于这种举动的反应是惊讶和重视。
  10. 陈先生考绩至:这里的“陈先生”指的是陈独秀,他因为自己的工作和成就而受到表彰。“考绩”指的是考核成绩,“至”意味着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或者要求。
  11. 手书《四箴》返金币:这里的“手书”指的是亲手书写,“《四箴》”可能是指某种文献或著作。“返金币”则表明陈先生通过赠送金币来表示感谢或回报。
  12. 招之不住守吾志:这里的“招之不住”意味着无法挽留,“守吾志”则表明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整句话传达了一种坚定的决心和执着的态度。
  13. 危哉履虎幸不噬:这里的“危哉”表达了危险或谨慎的语气,“履虎”则比喻处于危险的境地,“幸不噬”则表达了幸运或幸免于难的感觉。这句话可能在描述一种冒险或危险的境遇,但最终能够幸存下来。
  14. 两贤道同命则异:这里的“两贤”可能指的是两位杰出的人物,“道同”意味着他们的追求或理念相同,“命则异”则表达了尽管目标一致,但由于命运的不同导致他们的道路和结果有所不同。
  15. 君不见西市将杀薛夫子:这里的“君不见”是一种感叹或疑问的表达,“西市”可能是指一个具体的地点或地点名称,“将杀薛夫子”则描述了即将发生的动作或事件,可能是对一位名叫“薛夫子”的人物的审判或处决。

《南陈北李》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而且在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也有着深刻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其内容和背景,同时也能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