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兮赋就喜投闲,漉酒巾将换紫纶。
人笑瓶无淮上米,天教眼看浙西山。
一生刺袜尝翻著,万事骑驴却倒还。
未敢援毫轻属和,正愁陶令满人闲。
得许同生书寄示儗归去来兮辞
归兮赋就喜投闲,漉酒巾将换紫纶。
人笑瓶无淮上米,天教眼看浙西山。
一生刺袜尝翻著,万事骑驴却倒还。
未敢援毫轻属和,正愁陶令满人闲。
注释:
- 得许同生书寄示:收到许同生的书信并寄予《归去来兮辞》,以作参考。
- 归兮赋就喜投闲:高兴得就像回到了自己向往的归隐生活中。
- 漉酒巾将换紫纶:用漉酒巾换下紫色腰带。漉酒巾是古代文人用来洗笔的布,紫色的腰带代表文官的身份。
- 人笑瓶无淮上米:别人笑话我像淮阴侯韩信一样,连淮水边的米都买不到。
- 天教眼看浙西山:上天让我看到了浙东的山景。
- 一生刺袜尝翻著,万事骑驴却倒还:一生中经常穿着袜子,而骑驴却常常跌倒。
- 未敢援毫轻属和,正愁陶令满人闲:不敢轻易挥动毛笔进行回应,因为心中正忧虑着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让人羡慕不已。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隐居生活之乐的作品。诗人在接到朋友许同生的来信后,感到十分欣喜,于是决定辞去仕途,过一种闲散自在的生活。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首句“得许同生书寄示”直接点明主题,表明诗人收到了许同生的书信并寄给了自己参考。诗人在得到信后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封信让他找到了归隐生活的灵感。
第二句“归兮赋就喜投闲”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心情。他高兴地如同回到了自己理想的归隐生活中,准备用闲暇时间去创作《归去来兮辞》这样的文章。
第三、四句“人笑瓶无淮上米,天教眼看浙西山”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眼光的不屑一顾。他嘲笑那些认为他像淮阴侯韩信一样,连淮水边的米都买不到的人;同时他也感叹上天让自己看到了浙东的山景。
第五、六句“一生刺袜尝翻著,万事骑驴却倒还”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他一生都喜欢穿着袜子,而骑驴却常常跌倒。这些经历让他感到苦恼和无奈。
最后两句“未敢援毫轻属和,正愁陶令满人闲”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陶渊明的羡慕和忧虑。他不敢轻易地挥动毛笔进行回应,因为他心中正忧虑着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让人羡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