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挟风雨,势欲穿城堞。
平田多陆沈,不逢村女馌。
居人忧水患,夜卧孰敢怗。
往来南北舍,涂泥每遭蹶。
如何渔蛮子,独与河伯狎。
举家傍芦苇,取给舟一叶。
生儿虽长成,不绔亦不屧。
委身馀淖中,颇类猪与鸭。
我来三叹息,安得防河策。
但听欢呼声,家家持畚插。
黄河
河流挟风雨,势欲穿城堞。
平田多陆沈,不逢村女馌。
居人忧水患,夜卧孰敢怗。
往来南北舍,涂泥每遭蹶。
如何渔蛮子,独与河伯狎。
举家傍芦苇,取给舟一叶。
生儿虽长成,不绔亦不屧。
委身馀淖中,颇类猪与鸭。
我来三叹息,安得防河策。
但听欢呼声,家家持畚插。
注释:
黄河:指黄河,中国的母亲河。
河流挟风雨,势欲穿城堞。(黄河的水流挟带着风雨,气势凶猛如要穿过城墙。)
平田多陆沈,不逢村女馌。(平坦的田地里常常有被洪水冲走的泥土,而那些在田间劳作的女孩却很少遇到。)
居人忧水患,夜卧孰敢怗。(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因担心洪水灾害而不敢安稳地睡觉。)
往来南北舍,涂泥每遭蹶。(来来往往的人们行走在南北两侧的村庄,经常因为泥泞不堪的道路而跌倒。)
如何渔蛮子(渔夫),独与河伯狎。(这些渔夫怎么能够像河神一样自在呢?)
举家傍芦苇,取给舟一叶。(他们全家靠靠近芦苇丛生的河岸,依靠一只小木筏度日。)
生儿虽长成,不绔亦不屧。(即使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他们也不需要穿着裤装或鞋子。)
委身馀淖中,颇类猪与鸭。(他们把身体深深地沉入河水淤泥之中,很像猪和鸭子在水中生活的样子。)
我来三叹息,安得防河策。(我在这里连续三次叹息,怎样才能找到一个治理洪水的办法?)
但听欢呼声,家家持畚插。(只听见欢呼的声音,看到每家每户都在用畚箕挖堤。)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四载(755)至十五载(756)间,由洛阳返回华州时所作。诗人以黄河为题材,借咏叹黄河之景,表达了自己对国难的深深忧虑。全诗通过咏叹黄河,抒发了自己对国难、民苦的深切关注,以及渴望国家太平、民众安居的愿望。
首联“河流挟风雨,势欲穿城堞”,描写了黄河的壮阔之势,仿佛要穿透城墙一般。这一句既写出了黄河的气势磅礴,也暗示了国难将至,人民生活在极度危险之中。
颔联“平田多陆沈,不逢村女馌”,则进一步展现了黄河给农民带来的灾难。这里的“陆沈”是指土地被冲毁,农民失去了耕作的土地;“不逢村女馌”则是指农民们不再有机会下地劳动,因为他们连回家的路都被淹没了。这两句诗深刻揭示了战争给农村带来的破坏,反映了战争对于农民生活的严重影响。
颈联“居人忧水患,夜卧孰敢怗”,则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描述了他们因水患而产生的恐惧和不安。这里的“水患”不仅指洪水,更包括了因战争而导致的水灾。诗人通过对这些人民的描绘,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战争所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尾联“如何渔蛮子(渔夫),独与河伯狎”,则是以黄河之神自比,表达了自己与人民一样的无奈与哀伤。在这里,“河伯”指的是黄河之神,而“狎”则意味着亲近无礼。诗人将自己比作这个神灵,既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也暗含了对自己命运的担忧。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的深深同情和关切。
整首诗通过咏叹黄河,抒发了杜甫对国难、民苦的深切关注,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诗人以黄河为切入点,通过对黄河的描绘和感叹,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担忧,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和深厚的人民情怀,使得这首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首不朽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