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郎家无卓锥地,规作菜薖非左计。
即抛儒服荷长锄,去逐园丁谋种蓺。
黄花紫萼交加开,绕篱蛱蝶争裴回。
日斜刚抱溪头瓮,恰直前山暮雨来。
数亩方畦差自给,底用携筐拾榛栗。
门来学煮东坡羹,芦菔蔓菁皆可吃。
西邻种禾苦未收,催租县吏纷诛求。
李郎独饱园蔬味,夏税秋粮百不忧。
【注释】:
1.园丁:指种菜的人。
2.篱:篱笆。
3.蛱蝶:指蝴蝶。
4.裴回:徘徊,来回。
5.溪头瓮: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东篱”,也指酒瓮。
6.底用:何需。
7.芦菔:萝卜的一种。
8.蔓菁(màn jīng):即芜菁,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9.西邻:指李郎的邻居。
10.苦未收:形容庄稼长得不好。
11.催租:催促交租。
12.诛求:苛求。
13.自给:自己能解决。
14.学煮东坡羹:学制东坡肉。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医学家,他擅长烹饪,有“东坡肉”的美誉。
15.芦菔蔓菁皆可吃:意思是萝卜和野菜都可以吃。
【译文】:
我家没有多余的土地,规作菜薖不是明智之计。
立刻脱下儒服拿起锄头,去跟随园丁学习耕种。
菊花紫菜相间开放,绕着篱笆的蝴蝶争先恐后飞回来。
太阳快要落山时刚抱着酒瓮在溪边喝,恰遇到前山的雨来了。
几亩大的菜地足以自给,哪里还用得到携带筐子拾取野菜呢?
从门里学着煮东坡肉的法子,芦菔和蔓菁都可以用来吃。
隔壁邻居种的禾苗却收成不多,催租县官又来苛求索取。
我独自饱尝了园中的蔬菜美味,夏天的税粮秋天的粮食全都不忧虑。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田园后所写,诗中描绘了自己辛勤劳作的情景,以及与邻里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第一句诗,作者以“李郎家无卓锥地”,开篇就点明了自己的生活状况。这里用“家无卓锥之地”,比喻自己的家境贫寒,土地有限。接着第二句,“规作菜薖非左计”,表达了自己为了生计,决定放下儒者的架子,拿起锄头,投身于农耕生活的决心。这里的“规作菜薖”,可以理解为规划、设计,也可以理解为种植、耕作。而“非左计”,则表示这是正确的选择,也是对现实的顺应。
接下来四句,诗人描述了自己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场景。他一边种菜,一边欣赏周围的风景。“黄花紫萼交加开”,描绘的是花的美丽;“绕篱蛱蝶争裴回”,则是对蝴蝶飞舞的生动描写。这些细节描绘,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勤劳和智慧,也为整首诗增添了生动的画面感。然而,诗人并未因此而感到满足。相反,他更关注周围的自然美景,以及与邻里之间的和谐相处。这种心态,使得诗人能够更加深入地体验乡村生活的美好,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最后四句,诗人以“数亩方畦差自给,底用携筐拾榛栗”结束全文。这里的“数亩方畦”,指的是自己拥有的几亩菜地;“差自给”,则表示这些菜地足以供给自己和家人的日常所需。至于“携筐拾榛栗”,则是诗人描述自己偶尔也会采摘一些野菜和坚果来补充食物。这既是对自己生活的写照,也是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种种情景,展现了他勤劳朴实的性格和与邻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同时,诗人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乡村的自然美景和人情风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