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九日馀杭郡,呼宾命宴虚白堂。
去年九日到东洛,今年九日来吴乡。
两边蓬鬓一时白,三处菊花同色黄。
一日日知添老病,一年年觉惜重阳。
江南九月未摇落,柳青蒲绿稻穟香。
姑苏台榭倚苍霭,太湖山水含清光。
可怜假日好天色,公门吏静风景凉。
榜舟鞭马取宾客,扫楼拂席排壶觞。
胡琴铮鏦指拨剌,吴娃美丽眉眼长。
笙歌一曲思凝绝,金钿再拜光低昂。
日脚欲落备灯烛,风头渐高加酒浆。
觥盏艳翻菡萏叶,舞鬟摆落茱萸房。
半酣凭槛起四顾,七堰八门六十坊。
远近高低寺间出,东西南北桥相望。
水道脉分棹鳞次,里闾棋布城册方。
人烟树色无隙罅,十里一片青茫茫。
自问有何才与政,高厅大馆居中央。
铜鱼今乃泽国节,刺史是古吴都王。
郊无戎马郡无事,门有棨戟腰有章。
诗句与译文对照:
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
前年九日馀杭郡,呼宾命宴虚白堂。
去年九日到东洛,今年九日来吴乡。
两边蓬鬓一时白,三处菊花同色黄。
一日日知添老病,一年年觉惜重阳。
江南九月未摇落,柳青蒲绿稻穟香。
姑苏台榭倚苍霭,太湖山水含清光。
可怜假日好天色,公门吏静风景凉。
榜舟鞭马取宾客,扫楼拂席排壶觞。
胡琴铮鏦指拨剌,吴娃美丽眉眼长。
笙歌一曲思凝绝,金钿再拜光低昂。
日脚欲落备灯烛,风头渐高加酒浆。
觥盏艳翻菡萏叶,舞鬟摆落茱萸房。
半酣凭槛起四顾,七堰八门六十坊。
远近高低寺间出,东西南北桥相望。
水道脉分棹鳞次,里闾棋布城册方。
人烟树色无隙罅,十里一片青茫茫。
自问有何才与政,高厅大馆居中央。
铜鱼今乃泽国节,刺史是古吴都王。
郊无戎马郡无事,门有棨戟腰有章。
注释:
- 前年九日馀杭郡: 指的是诗人前年在杭州时,九月九日在虚白堂举办宴会的情形。
- 去年九日到东洛,今年九日来吴乡: 表示诗人每年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庆祝重阳节的情景。
- 两边蓬鬓一时白: 形容诗人和周围朋友的发色随时间变得斑白。
- 三处菊花同色黄: 提到不同地点的菊花颜色相同(黄色),强调了秋天景色的一致性。
- 一日日知添老病,一年年觉惜重阳: 表达了岁月流逝带来的身体变化和对重阳节的珍惜之情。
- 江南九月未摇落,柳青蒲绿稻穟香: 描述了江南地区秋末时节依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如绿色的柳树、碧绿的蒲草和成熟的稻谷散发着香味。
- 姑苏台榭倚苍霭,太湖山水含清光: 描绘苏州的美景,山峦被云气环绕,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 可怜假日好天色: 表达对难得假日天气晴朗的喜爱。
- 榜舟鞭马取宾客,扫楼拂席排壶觞: 描述了节日中的热闹场景,用船桨击打船只,骑马驱散宾客,清理房间准备酒宴。
- 胡琴铮鏦指拨剌: “铮”是琵琶声音,“鏦”也是琵琶声音,形容音乐声悦耳动听。
- 吴娃美丽眉眼长: 提到了美丽的女子,强调其眉毛眼睛的修长。
- 笙歌一曲思凝绝: 描述音乐演奏后引发的深情思考或感慨。
- 金钿再拜光低昂: 描述了敬酒时的场面,人们戴着金色饰品行礼,态度恭谨而高贵。
- 日脚欲落备灯烛,风头渐高加酒浆: 描写傍晚时分准备灯光和蜡烛迎接即将来临的夜晚,风势变强,增添了饮酒的快乐。
- 觥盏艳翻菡萏叶,舞鬟摆落茱萸房: 描述酒杯中荷花的倒影和跳舞的女子摆弄茱萸的场景。
- 半酣凭槛起四顾: 在微醺中站起来四面环顾。
- 七堰八门六十坊: 描述了城市的地理结构和布局。
- 远近高低寺间出,东西南北桥相望: 描述了城市中寺庙的建筑特点及其与河流桥梁的位置关系。
- 水道脉分棹鳞次: 描述水域中船只排列有序的景致。
- 里闾棋布城册方: 描述城镇中街道纵横交错的情况。
- 人烟树色无隙罅: 描述了城镇中树木茂盛,人烟稀少的自然景观。
- 自问有何才与政: 表达诗人对自己的才能和治理政务能力的怀疑和自我反思。
- 铜鱼今乃泽国节: “铜鱼”指古代官员出行时携带的铜制令牌,这里用来象征官员身份。“泽国节”可能是指某地的重要节日或庆典。
- 刺史是古吴都王: “刺史”是地方官员的称呼,“古吴都王”表明该地曾是吴国的首都或重要城市。
- 郊无戎马郡无事: 描述郊区没有战乱,郡内没有战事,生活平静。
- 门有棨戟腰有章: “棨戟”是一种仪仗用具,“腰有章”表示官员的身份和职责。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重阳节宴会盛况的诗。诗中不仅记录了诗人对节日的喜悦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还通过对比不同年份的活动和人物的变化,反映出诗人对生命、时光流转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地位和社会角色的思考。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