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行人。
抛幼累。
恨别愁明啼不寐。
少妻灯下坐支颐。
老母堂前愁啮指。

【注释】

十二时: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时辰。普劝四众依教修行:普遍劝告所有僧人按照佛法修行。夜半子:子时(23点到1点)。其八:是《悲行人》之八首诗中的一首。“十首”可能是错字,应为“一首”。行:行走,行走的人。抛幼累:抛弃幼小的孩子。恨别愁明啼不寐:因离别而感到忧愁,以至于夜间哭泣到不能入睡。少妻灯下坐支颐:年轻的妻子在灯下坐着,用手支着下巴。老母堂前愁啮指:老年的母亲在庙堂前忧愁得咬着自己的手指。

【赏析】

《悲行人》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作品。此诗通过写一个行者的旅途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难的感慨和对社会不平的愤懑。全诗情感深沉,语言流畅,富有感染力。

开头两句“十二时 普劝四众依教修行”,描绘了行者在一天之中,从早晨开始,一直到夜晚都在劝导所有的众生按照佛法修行,体现了他对于佛法修行的重视和执着。

接下来的“夜半子 其八 十首”,则具体描述了行者在某个子时的夜晚所经历的事情。这里提到的“悲行人”指的是行者本人,他因为背负着沉重的使命和责任,不得不四处奔波,行走于世间。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需要面对各种艰难困苦,还要时刻警惕自己不要违背佛法的原则。这种生活状态让他感受到了人生的艰辛和无常,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抛幼累 恨别愁明啼不寐”,这句诗表达了行者对于别离的痛苦和无奈。他抛下了年幼的孩子,忍受着离别的煎熬,以至于夜间哭泣到不能入睡。这种痛苦和无奈让人感同身受,同时也揭示了行者内心的坚韧和毅力。

“少妻灯下坐支颐”,这句诗则描绘了年轻妻子在灯光下坐着,用手支着下巴的场景。这个细节既展现了妻子对行者的深情和关怀,也反映了他们之间的默契和依赖。

最后一句“老母堂前愁啮指”,更是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忧虑。老母亲在庙堂前忧愁得咬着自己的手指,这不仅仅是她个人的痛苦,更是一种对整个社会的不满和抗议。这种表现方式既直接又有力,让人深感震撼和感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